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2014/11/29 「教育特刊採訪後記/到底要活到幾歲,你才覺得我夠資格掌握自己的人生?」

教育特刊採訪後記/到底要活到幾歲,你才覺得我夠資格掌握自己的人生?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1/28
2014-11-27 Web only  作者:李立心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129
圖片來源:d.school提供
這次到史丹佛採訪,印象最深的是那裡自由的風氣。學生可以自己設計「主修科系」(major)、選修衝堂的課,對於未來更是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從美國返台後沒多久,就看到「台大選課要經導師同意」的新聞,心裡有些錯愕,更令人詫異的校方新增規定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師長認為「學生常常會做出不成熟的決定」。

我不禁想問,「師長們,為什麼你們就是不肯相信自己挑選進來的學生呢?」

史丹佛的校訓「讓自由之風勁吹」不斷在腦中迴盪。當台大師長擔心學生「念A系卻統統選B系的課、選課和未來研究主題無關」,史丹佛鼓勵學生跨界、多方嘗試,選課衝堂也沒關係,就連休學都很便利。化工系學生李婉蓉笑著說,自己大一學期結束後,決定休學,休學流程只花了五分鐘。一年後,李婉蓉回到學校,在休學期間發現自己喜歡機器人科學的她,開始修習相關課程、組團隊做「卡丁車」,還得到學校一千五百美元的補助。

這樣的信任,造就了多少個奇蹟?加上史丹佛雖然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卻不放生(讓學生自生自滅),只要學生肯努力、夠積極,就會提供各種協助,從強而有力的校友群到業師網,資源多得令人難以想像,這種「放手不放生」的做法,讓無數個專案從課堂到產品,再逐漸長成企業。

台灣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在無比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國中準備考高中、高中準備考大學,有幾個人真正為自己活過?真正有時間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別人在練習失敗、練習逐夢,我們卻在師長的保護傘和社會的框架下,看不清失敗的模樣,更看不到夢想的輪廓。

終有一天年輕人得為自己做選擇,並且承擔結果。18歲了,比起增加規則,學生更需要的或許是好好把握這最後的機會、在安全的校園裡,練習掌握自己的人生、學習承擔,才能找到顛覆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