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2014/11/29 「【讀者投書】孫明德:好想贏韓國!!!...先了解再說」

【讀者投書】孫明德:好想贏韓國!!!...先了解再說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1/28
2014/11/27
作者: 孫明德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129


1110日,中韓兩國領袖在APEC會議期間宣告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實質談判,讓台灣各界感到震驚,既擔心中韓FTA對台灣可能造成不利衝擊,希望台灣不要落後,又羨慕韓國能在美、歐、東協等重要經濟體之後,再下一城。不過,在這些表象之下,其實我們應該多花點心思來認識韓國,以及中韓FTA對韓國的實質意義,才能真正了解這個讓台灣害怕的對手,以後才有機會與之競爭。

首先,以這次的中韓FTA問題而言,台灣政府和業者擔心的是,除了資通訊產品因ITA而免關稅外,其他產品如紡織、鋼鐵、石化等產品都可能受到影響。不過,以我在今年1116日到23日到韓國參訪期間所見,見到的官員、研究機構、外商投資銀行、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以及企業等各界人士,對中韓FTA的效果,反應並不像台灣想像中那麼樂觀,反而更多了些擔憂。

這是因為,近年韓國和台灣一樣,都因為中國進口替代政策帶動的紅色供應鏈崛起,對中出口成長減緩甚至衰退,2012年是零成長,2013年是負成長1%2014年更因為中國品牌崛起,小米、中興、華為等手機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旺,影響韓系廠牌如三星及LG的銷售,使得韓國今年對中出口表現仍然不佳。

出口不振,更令韓國擔憂的問題是,以往韓國民眾樂於採用本國商品,一方面是愛國,但另一方面是進口關稅較高。在簽了FTA之後,雖然有利韓國出口,但他國產品同樣可免關稅進入韓國。和韓國已簽FTA的歐、美不同,中國商品價廉物美,在韓國市場頗有競爭力,未來韓國民眾是否因價格因素而改選擇中國產品,也成為韓國各界對中韓FTA並不是那麼樂觀的原因之一。出口未必受益,但進口可能大增。韓國官員引述了該國資深經濟學者看法,認為FTA雖然讓韓國有機會作更多貿易,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靠FTA就可以解決,競爭力還是最重要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韓國對FTA的憂慮,台灣不清楚。以鄰近國家或地區的交流而言,台灣和日、中往來熱絡,和韓國間互動就較為冷淡。但事實上,除了韓劇熱潮而喜愛韓國流行事物的台灣青年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韓國是台灣第6大的貿易夥伴,次於中、日、歐、美、東協,以台灣一年出口3,000億,光三星一家企業的年採購金額就達到70億美元,占了2.3%,由此可見韓國對台灣的重要性,然而,台灣對韓國並不是很了解,市場開拓也不大積極。

我想台灣對韓國的冷漠,一方面是台灣對韓國瞭解程度不高,不願意投入太多資源與之交往。舉個例子,幾年前我應委託單位的要求,作了一份台韓企業對中投資的比較簡報,與會委員一致認為韓國研究非常重要,主席裁示日後要加強對韓研究,這份報告日後也被很多其他政府機構拿去參考,包含央行經研處,但對韓研究此後就再無下文,比較常見的仍是附帶在日本或亞洲研究的部分章節。

在另一方面,台灣似乎只想把韓國視為競爭對手或假想敵,而不是要爭取的市場或合作的對象,因此其重要性不僅排在中、日之後,甚至還不如東南亞。以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而言,在台灣就編制有25人(不知韓台員工比例),全力協助韓商在台業務發展,但台灣外貿協會在韓國只有2位台灣人,台灣僅是韓國第12大貿易夥伴,韓國是台灣第6大,但雙方配置的人力資源卻遠不對稱。另外,台商參訪韓國團通常是去日本夾帶韓國,而不是專門針對韓國辦理。

就上述人員編制和重視程度來看,台灣的作法不像是對第6大貿易夥伴的規格。更不能和兩岸或台日產業合作會議的頻率和規格相比。反而是韓國各界對台灣有興趣,不斷嘗試雙方合作的機會。像是我在11月中下旬赴韓參加的韓台產業合作會議,已經分別在台灣和首爾各辦了兩次,聽說就是韓方主辦。台灣方面意興闌珊,理由是:1.韓商很難合作的啦…2.上面長官對這沒興趣…。

現在,韓國和中國大陸將簽署FTA,成為少見的和美、歐、中及東協四大經濟體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而且前10大貿易夥伴就簽了9FTA(只差日本),重要性一夕大增。台灣在羨慕、生氣,或是百感交集之際,是不是應該多放點資源和心力去了解韓國,不要整天只想往大陸或日本跑,資源都用在重覆的地方,而不是只能一次又一次感受到韓國努力帶來的震撼,台灣只能無奈地回應:「真的好想贏韓國!!!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