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2014/4/9 「黃丞儀:公民運動創造的憲法時刻」

黃丞儀:公民運動創造的憲法時刻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4/8
2014-04-02天下雜誌 544 作者:黃丞儀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409
圖片來源:劉國泰
這場運動不僅僅是在抗議服貿審議程序的草率,而是誠實展現台灣人最深沉的憂慮,和對目前兩岸談判、締約模式的嚴重不信任。藍綠政黨都必須正視這項挑戰,修憲的需求迫在眉睫。

自從三月十八日晚上,反對服貿協議的學生和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以來,很多公共評論都認為,台灣面臨了嚴重的「憲政危機」。但是,到底「佔領立法院」運動所創造的狀態算不算是「憲政危機」?

公民不服從,其實是民主社會所容許的狀態,不見得每一次公民不服從都是「憲政危機」。立法院議事草率恣意,可以透過立法程序來彌補。總統的角色混亂,源自憲法定位不清,相關條文未能修改前,某種程度上算是台灣獨有的「憲政常態」。那麼,到底現在是什麼情形?

這是一個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

「佔領立法院」運動可以迅速地號召出成千上萬的公民自主走上街頭,聲援立法院場內的學生和公民團體。除了因為大多數民眾憎惡國民黨立委以嚴重程序瑕疵的方式通過服貿協議外,許多公民其實更擔憂服貿協議將引發的種種衝擊。講得更直接一點,是對於目前兩岸談判、締約模式有著嚴重的不信任感。

但是,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嚴重的信任危機?病灶可能在於目前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提供的兩岸交往架構,已經不足以讓我們的民主制度在面對中國時,還能夠有效地運作下去。

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對於兩岸事務只有極為簡略的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就這樣,沒了

然而,和一九九一年通過增修條文時相比,目前兩岸交往極為密切,根本不可能阻絕。而民主開放的台灣,面對的是一黨專政的中國,彼此經濟規模差異甚大,這當中有太多複雜的議題需要謹慎小心,以免未來付出龐大的代價。

但是,憲法只有空白授權,由國會自己制定法律去規範。而國會又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量授權行政部門自己決定。行政部門再用許多行政命令來處理兩岸事務,這一大批行政命令的制定過程相當不透明,公共參與的程度也極低。談判過程以外交或國家安全的名義不予公開,談判完了卻要全民買單。

這種過程縱然符合現行法律、符合現行憲法,但與國民主權原則有所衝突,使得憲法正當性產生動搖。

雖然政府一再宣稱目前沒有觸及敏感的政治談判,但是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和政治密不可分。更何況,按照目前執政黨的計劃,政治談判終究要抬到桌面上。以現在的憲法架構,實在難以肆應未來龐大的挑戰。

更何況,大家都知道真正主導兩岸政策的是總統,而總統的權力在我國憲法底下是極度不受約制。除非人民能夠像這次一樣站出來抵抗。但能有幾次這種規模的公民運動?

兩岸談判要透明、審慎、確保台灣權益

對於許多聲援「佔領立法院」行動的公民而言,他們可能一點都不「恐中」,甚至希望台灣和中國有更良性的互動。但是,他們擔心目前憲法所提供的兩岸交往架構,太容易成為權力濫用的溫床。

如果我們可以跳出這些法案爭議,這次「佔領立法院」行動帶出來的深層意涵就是:台灣人民想要有一個更清楚透明、更審慎周延、更能有效確保台灣權益的兩岸交往架構。

而這套架構必須確保「目前民主制度仍可有效運作下去」。因此,立憲主義是重要的:權力分立需要更進一步的廓清,對中談判的架構必須超越「國會保留」而進入到「憲法保留」的層次,國會授權或監督方式也必須更緊密周延,行政權的談判前置作業必須提升公共參與,廣納意見。

這場運動不僅僅是在抗議服貿審議程序的草率,而是誠實地把台灣人最深沉的憂慮及渴望展現出來,藍綠政黨都必須正視這項挑戰,修憲的需求迫在眉睫。

這場公民運動正在創造一個憲法時刻,一股向上盤升的「憲政創造力量」,或許可以讓這場運動獲得更高的歷史意義。

這是不分藍綠,都應該全力以赴的時代使命,切莫讓這憲法時刻稍縱即逝。(作者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