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2014/4/23 「《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逝世,享壽87歲」

《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逝世,享壽87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4/22
2014-04-18 Web only 作者:吳凱琳編譯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423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albertoyoan
諾貝爾文學奬作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於417日在墨西哥家中逝世,享壽87歲。

1982年,馬奎斯以長篇小說《百年孤寂》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得獎理由是:「如同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同時讚揚這部作品「巧妙地揉合了虛幻與現實,創造出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卻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

1927年馬奎斯出生於哥倫比亞位在加勒比海岸的阿拉加塔加(Aracataca)小鎮,父親是一位電報員。馬奎斯是長子,下面還有11個弟妹。從小馬奎斯被送到外公外婆家撫養,那段8年的時光,滋養了他日後文學創作的養分與政治思想。

匹茲堡大學現代語言學院教授傑拉德.馬汀耗費17年時間撰寫的《馬奎斯的一生》書中,特別引述了馬奎斯自己的回憶記錄,「在我的記憶中,最深刻而生動的部分並不是人物,而是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時,住在阿拉加塔加的那一棟房子,即使現在仍令我魂牽夢繫。更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帶著這種感覺醒來。不論是真實或是想像,我夢到自己在那棟很大的老房子裡,並不是回到那裡,而是、而是我就在那裡。」

大學時期,馬奎斯攻讀法律,也開始創作小說,但之後因哥倫比亞內戰而輟學。他選擇進入報社擔任記者,曾在委內瑞拉、墨西哥、西班牙、法國等地居住過。

1961年馬奎斯出版短篇小說集《沒人寫信給上校》,算是他的成名作,直到1967年出版《百年孤寂》,才奠定馬奎斯在文壇的世界級地位,而這部作品也成了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的最佳代表作。中文版(志文出版)譯者楊耐冬對這部作品的評語相當貼切:「他用魔幻寫實的手法把人生的各種悲歡寫盡,生命的虛幻與孤寂盡入眼底。稱它為奇書是因為這本小說的藝術架構奇特,以預言的奇幻人生來寫一個叫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再以希臘悲劇中的『戀母情結』來貫穿那些故事。」

拉丁美洲是孕育魔幻寫實創作的重要基地之一,馬奎斯自己曾說道,魔幻寫實主義的出現,源自於拉丁美洲獨特的歷史發展:長年籠罩在飢餓、疾病與暴力陰影之下,惡名昭彰的獨裁者與浪漫的革命鬥士成了政治舞台最鮮明的主角。

無庸置疑,《百年孤寂》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經典之一。智利詩人聶魯達盛讚這是繼《唐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小說家威廉.甘迺迪(William Kennedy)讚譽這是「繼《創世紀》之後,所有人類都應該要閱讀的一部文學作品。」

然而,面對潮水般湧進的稱頌以及盛名,卻讓馬奎斯對於《百年孤寂》感到厭倦。在接受墨西哥媒體訪問時他說道,17歲就開始寫《百年孤寂》,但整部作品對他而言太過沈重,「我寫完一本書後就失去興趣,如同海明威所說的:『每一本寫完的書都像是死去的獅子。』」

不過,這位魔幻寫實作家,對政治有著高度的興趣,從不掩飾自己對政治的投入與立場,他堅決反對智利軍事獨裁者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的右翼政權,熱情地支持古巴的卡斯楚政權,兩人後來成了好友,馬奎斯時常會將自己未出版的作品初稿拿給卡斯楚閱讀。但也因此有長達30年的時間,美國拒發簽證給馬奎斯,原因就在於他對左派政治運動的支持以及與卡斯楚之間的關係,直到1995年才解禁。

馬奎斯對卡斯楚的支持,也引發文學界與人權組織的批評。知名的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便曾寫道,「如此有才華的作家,卻成了劊子手政權的代言人,讓人覺得可恥。」

但不論外界對於他是讚美、是批判,馬奎斯依舊是馬奎斯,面對自己的作品他自有堅持:「我的小說是要為弱小貧窮的人請命。」

打字機就是他最好的武器,也是他永遠不會背棄的發聲工具,正如他自己所說,「一個作家之所以為作家,就如同他之所以為猶太人或黑人一般,成功當然有所鼓勵,受到讀者的青睞是很有激勵的,然而,這些只是附加價值,因為,一個好的作家無論如何都會寫,即使他的鞋子需要修補,即使他的書賣不出去。」

【新聞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