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2014/4/22 「活用關鍵1小時」

活用關鍵1小時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4/17
2013-08
Cheers雜誌155
作者:洪懿妍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422
圖片來源:Cheers雜誌
大部份上班族都渴望「工作與生活平衡」,卻老是覺得這兩者像平行線一般難以兼顧。事實上,依然有成功者能創造高效又樂活的人生。他們在每天固定的路線中,以「關鍵1小時」為轉換點,巧妙調整心境和辦事節奏,自然而然能達到「工作有效率,生活有活力」的境界!

早上8點半,世紀奧美公關顧問副總經理張裕昌比同事提早1小時進辦公室。他在開車來的路上,已大致想好今天的工作重點。因此,一坐到位置上,張裕昌就開始忙起來。到9點半,「我已經處理掉6件事了,效率超級無敵好,」張裕昌心情愉快地說。

接著,隨著同事陸續到來,張裕昌開始進入一連串的會議與溝通,光是一個下午,就馬拉松式地開了3個會,等到晚上大約9點回到家,整個人已經很疲憊了。然而,這個時候,另一個快樂時光才正要展開。

張裕昌將一片DVD放入機器,好整以暇地坐在沙發上,開始看起電影(或影集)。

這是他一天的重頭戲。從高中開始,他就對電影有著狂熱的喜愛,也從中獲得莫大樂趣。「在那12個小時裡面,我就像進到另一個人的人生裡面去看、去體會。不管悲劇、喜劇,總覺得能得到一種洗滌,有種重生、幸福的感覺,」張裕昌說道。

毫無例外地,張裕昌每天都是這樣以看電影畫下句點,帶著滿滿的幸福感入眠。

世紀奧美公關顧問副總經理 張裕昌的關鍵1小時

08:3009:30 提早1小時進公司,完成一天30%的工作

13:0013:15 小睡15分鐘,醒來馬上有refresh的感覺

22:0000:00 看電影或影集,帶著幸福感結束一天

充飽電再繼續,工時減少、效率卻更好

場景再轉到台北的信義計劃區。

信義全球資產管理協理張勝明,開完例行晨會、花1小時陪同部屬拜訪客戶後,距離中午仍有約半小時的零碎時間,於是他趕緊打開電腦,處理幾件公事。

中午一到,他二話不說,馬上起身前往位於公司後頭的信義運動中心游泳池報到。

這是張勝明每天說什麼都不會錯過的一件事。他中午大約會花40分至1小時的時間游泳,再簡單吃個輕食,然後精神飽滿地銜接下午的工作。

健康檢查結果曾滿是紅字的張勝明,開始中午游泳4年來,不但減重10公斤,健康狀況全部恢復正常,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以前一到下午就昏昏沉沉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現在就像重新充飽電一樣,精神跟早上一樣好,處理事情變得很快。」張勝明很滿意地說:「我上班時間縮短,但效率卻更好。」

不論是張裕昌還是張勝明,都給人活力充沛、心情愉快的印象。他們不但在工作上有傑出的表現,就連生活這一塊,也是成果豐碩。

去年,張勝明才剛拿到全國成人分齡游泳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的400公尺自由式金牌,今年8月又即將上場比賽,挑戰連莊。

而每年要看上3400部電影的張裕昌,早是個專業影評,最多曾同時在報紙開過3個專欄、擔任過4個節目的影評人。現在雖然因為太忙而辭掉這些工作,但仍是朋友眼中的電影活字典。

信義全球資產管理協理 張勝明的關鍵1小時

10:0011:00 陪同部屬拜訪客戶或解決問題

12:0013:00 游泳,然後吃點輕食,為下午的工作重開機

20:0021:00 說故事給2個女兒聽、和太太聊天,享受家庭時光

找出最佳組合,工作與生活絕非互斥

為什麼他們在工作忙碌之餘,還擁有這麼多采多姿的生活?祕密就在:他們能自在切換工作與生活,並且活用「關鍵1小時」。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跟生活就像兩條平行線,不但無法兼顧,而且完全互斥。「我的工作太累了,根本沒有生活品質可言」、「我忙到沒時間運動、陪家人」、「只能等到退休,才能好好經營生活」,這些都是最常聽到的抱怨。

但事實上,任何「工作有效率,生活有活力」的人都會告訴你,工作與生活絕非對立的兩件事,而且彼此缺一不可。要解決先前提到的這些困局,你需要的只是將兩者聰明組合罷了。

知名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曾提出「組合式生活」(portfolio life)的概念,就是最好的詮釋。

他認為,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其實是種誤導,這種說法意謂著工作與生活是兩件不同的事。但認真說起來,生活的絕大部份就是工作,只是「有的工作單調無聊(例如家事)、有的賺很多錢(例如上班)、有的本身就值回票價(例如興趣)。」韓第強調:「快樂的關鍵在於,這個工作組合是否平衡。」

也就是說,雖然持續的工作會讓人壓力倍增,但就算長時間從事嗜好,也不見得會讓你快樂。你必須懂得轉化、切換,保持平衡。「從一種工作換到另一種工作,本身就能提振精神,」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指出。

換言之,美好的一天是「組合」出來的。在全心投入職場之餘,如果能適時變換工作內容,透過不同的活動搭配、組合,就可以轉化心境,消化壓力,心情也會更好。

不過,多數人的白天都埋首於工作,甚至必須加班才做得完,回到家往往只剩力氣按電視遙控器了,如何才能「組合」出令自己滿意,又兼具高效與樂活的一天?答案就是:活用「關鍵1小時」。

所謂的「關鍵1小時」,指的是對你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影響最巨的一件事,而從事這件事的時間,則大約是1小時上下。

1小時做切換,維持專注與活力

為什麼是1小時?因為那是從事一個重要活動的最佳時間長度。

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保羅.哈默納斯(Paul Hammerness)在《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一書中指出,平均而言,「一個健康成人可以維持專注力的時間,是1個小時左右。」

除非我們面對明顯有趣或特別重要的人事物,專注力才能持續延長,否則,通常在集中心力1小時後,精神就會開始渙散,需要「喊停」或「調節轉換」。

只是,對上班族來說,每1小時就切換一次工作,有其實際上的難處,而且也沒那個必要。因為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屬於例行公事,不會耗費太高的能量,對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較小,長時間進行問題不大。

因此,專家建議,一天之中只需要幾次關鍵性的切換,就可以創造出高倍數的活力,足供一日所需。

在哈佛大學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而大受歡迎的組織行為學博士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便形容,「有意義也有樂趣的活動彷彿暗室裡的蠟燭,只要12株小小的火光就能照亮整個房間。」他在《更快樂》一書中提到:「在生活乏味階段遇到12次愉快的經驗,就能使我們的心情開朗起來。」

為自己創造「快樂推進器」

班夏哈將這些歷時短暫(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卻能轉換心情的經驗,稱之為「快樂推進器」(happiness boosters)。換言之,若是在一天中有意識地多為自己創造幾次「快樂推進器」,那麼天天「熱情工作、快樂生活」就一點都不是難事了。

把「快樂推進器」安排在下班後,通常較容易,但也需要紀律和持續進行,才能累積出效益。

以旗山醫院骨科主任陳俞志為例,他在白天不是看門診、就是開刀,除了在值班室有短暫的休息空檔之外,幾乎找不出時間做其他事。

不過,大約7點下班後,陳俞志就會切換到舒壓模式。先是回家照料收養的9隻流浪狗,「要抱抱牠們,該打誰的屁股、敲誰的腦袋,都不能省略。和牠們一起玩,心情就開始放鬆了,」陳俞志笑著說。

到了8點左右,他就會到道館去練習劍道。

劍道4段、已具有教練資格的陳俞志,最密集時一週要練習14次,還參加比賽。現在,他則偶爾以到健身房運動來替代劍道。總之,無論如何,下班後一定要保留一段運動的時間。

陳俞志直言,運動是他抒解壓力的重要方式,偶爾心情不好,運動完後幾乎都可以調整回來。「不然,醫生的工作都一模一樣,100個骨科醫生站出來說他們的工作,雷同度會無聊到讓你發瘋。」陳俞志接著說:「做的事情一樣,可以不一樣的只有你的態度跟面對工作時的心境。」

當然,除了透過下班後的關鍵1小時來轉化心情,也有很多人藉由上班中的關鍵1小時,切換工作內容,從而提高工作成效與快樂程度。

旗山醫院骨科主任 陳俞志的關鍵1小時

14:0015:00 門診結束後回到值班室,靜心思考或閱讀

19:0019:30 照顧收養的9隻流浪狗,和牠們玩耍

20:0021:00 練習劍道或到健身房做運動

負責知名的薯條先生(Jagabee)等零嘴行銷業務的味全休閒食品事業部部長唐瑋澤,是全公司年紀最輕的部長。36歲的他,同樣習慣每天提早1小時進辦公室。此外,即使工作滿檔,他也會盡可能撥出時間到各超商或連鎖通路,觀察消費者動態,往往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事情卡住了,到現場去繞一繞,很多不錯的點子就蹦出來了。」曾被主管建議「偶爾要抬頭起來看看外面世界」的唐瑋澤深有所感地說:「以前覺得一直坐在辦公室裡埋頭苦幹才叫認真,現在卻體會到這麼做效果反而不好。」

事實上,唐瑋澤從工作與生活的交替轉化、激盪中,得到很多啟發。

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養魚的他,家裡有4個大小不一的魚缸,每天晚上都會固定餵魚,然後坐下來一邊賞魚、一邊閱讀、思考。唐瑋澤的經驗是,只要一開始把水質、菌種、溫度等基本條件照顧好,養起魚來就會變得非常簡單、愜意。

「工作不也是一樣?基本動作很重要,把根基打好,後面的管理就好做了。」他說:「其實工作與生活不一定要硬性分開來,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味全休閒食品事業部部長 唐瑋澤的關鍵1小時

07:3008:30 提早1小時進公司,為一天工作從容做準備

12:0013:00 在公司吃素食便當,飯後小睡

15:0016:00 到通路現場觀察消費者動態,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1:0023:00 餵魚、賞魚,然後坐在魚缸旁的沙發上看書、沉澱心情

認真問起來,幾乎每個用心經營自己「關鍵1小時」的人,都從中獲得工作績效的回饋。

以陳俞志為例,他在練習劍道的過程中,體認到這是個鍛鍊意志力與心智的運動。慢慢地他發現,遇到困難的手術時,自己往往是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人。

「當大家都說『沒關係啦,70分就可以了』的時候,我還能堅持到95分、99分,這才讓我意識到,劍道對我的幫助有多大。」陳俞志說:「這種回饋,一開始完全料想不到。」

張勝明也表示,自從他每天游泳,身體愈來愈健康後,做決策變得快又有品質。「因為精神飽足,頭腦更清楚,判斷力就變好了。」張勝明直言:「以前比較容易出錯,一個判斷錯誤,來回就差很多了。」

因為有了這些正向循環,他們對工作自然更有熱情,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4面向著手,打造「組合式生活」

凡事都有方法,如果你也想效法,擁有平衡、健康的「組合式生活」,綜合過來人與專家的建議,不妨從幾個面向開始著手。

1.找出自己的關鍵時段

觀察自己一天的作息,記錄12週,找出對你的工作與生活影響最大,並能為你帶來快樂的幾件事,並記下每項活動佔用的時間。

例如,每天晨跑1小時、冥想20分鐘、早進公司1小時、與同事一起喝咖啡15分鐘、下班後運動半小時,或是陪家人吃飯等。

2.做好時間管理

要從繁忙的工作中抽離,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難上加難,「沒時間」往往是半途而廢的最好藉口。

然而,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言:「時間運用的方式不僅是決定快樂程度的要素,也是最容易改善的要素。」時間管理不難,只要徹底落實,不加班就完成工作,然後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誰都可以做得到。

3.保持專注力並放對地方

關鍵1小時之所以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最大原因在於你的「全心投入」。專心做好一件事,其效果遠勝於你分心同時做多件事。

哈默納斯指出,許多書籍強調「我們需要讓自己擁有更『多工』的能力」,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注意力分散」會更讓你覺得「心力交瘁」,避免之道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雖然每個人的作息都不一樣,但基本上,人類的生理時鐘自有一套秩序與條理,在某些時刻特別適合做什麼事,特別容易對什麼事專心,也有一些規則可循。

因此,最重要的是,你的專注力要放對地方。「專注的能力並不是一個“onoff”的開關而已,它是在正確的時間裡,將注意力轉移至正確的桌面上,」哈默納斯提醒。

4.養成習慣

不管你在關鍵1小時從事的活動有多迷人,成效有多高,只要沒養成習慣,快樂很快就會因惰性隨風而逝。班夏哈就點明:「維持習慣很容易,但建立習慣往往很難。」

一般來說,漸進式的改變會比雄心壯志式的驟變,更容易成功。

例如,你可以先從一週3天的快走開始,逐步進展到慢跑,然後再推進到15天的晨跑。還有,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去體會做這件事帶來的美好感受,也會讓你更願意持之以恆,把紀律變成習慣。

無論身處什麼行業,每個人肯定都希望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擁有快樂又有意義的人生。如果,你已經找到這條快樂之道,務必要繼續走下去。如果,你還在路上,那麼,就從找出你的「關鍵1小時」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