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2014/4/19 「談判要贏 聽比說有效」


談判要贏 聽比說有效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4/15
2014-04-16天下雜誌 545 作者:陳竫詒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419
圖片來源:江小A
 談判桌上,不要想著自己怎麼贏,而要想著如何創造雙贏。六大策略,建立互信,為談判增加更多的正向價值。

無論對內、對外,對上、對下,管理者經常面臨談判。

「我認為這樣最好,請買單,」在交涉談判的過程,總是很難如此直白。

立場不同、思惟模式不同,在意的利弊得失不同,不論是競爭關係或合作關係,大家都期待爭取己方利益極大化。

「如何達成協議」成了談判各方算計的攻防。

哈佛商學院教授馬哈特拉(Deepak Malhotra)認為,「談判」和「銷售」是不同的,不能只是反射性地「推銷」自己的立場。

抱著「銷售」的心態,是專注在自身的優勢,想方設法告訴別人你的方案有多好。

而「談判」,卻必須關注對方的利益與顧慮。想達成目標,往往取決於傾聽的能力。說服的話術,反而不是最關鍵。

「相信對方」讓談判者面臨風險。只是當利益、安全及和諧關係等各個層面,都與另一方的動機及行動息息相關時,信任變得必要。

掌握以下六大策略,強化信任,有助於更有效益的談判溝通。

策略一 說對方聽得懂的話

要獲取對方的信任,第一步就是用對方的語言說話。

這不只是選擇對方專業的術語或行話,在努力理解對方背景、觀點、需求的同時,才有辦法以對方貼近的文化、觀點表達,建立關係,拉近差異。

策略二 協助對方克服問題

拉克斯(David A. Lax)等人撰寫的〈談判成交術2.0〉一文提到,聰明的談判者,會去進一步理解對方的限制、分析對方的需求,透露出什麼樣的資訊,並且協助克服;而不是選擇忽視,或者當作「不要拉倒」的無理取鬧。

對手的困難,絕對是你們共同的問題。不要將對方的顧慮,簡化成「他們的問題」。

策略三 放軟身段,說明需求

當你開啟一個陌生的談判,你可以預期,他對你的動機有嚴重的懷疑。如果你提出對自己相對有利的條件,他會認為你貪婪、佔盡便宜。

因此,說明你的需求特別重要。

談判其實是一個交換訊息的過程。擺出強者的態度,造成對方的威脅,或許是一種策略,卻容易挑起對方抗拒的心理,使談判陷入針鋒相對的困局。

適時說明自己的考量與限制,有助於讓對方了解你的難處與立場,進一步增強信任。

策略四 單方面讓步

美國西點軍校兼任教授魏斯(Jeff Weiss)認為,以利誘人、引人敲詐,會招致對方的不敬,甚至是鄙視。

不過,馬哈特拉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一個不需要對方承諾的單方面讓步,有助於建立彼此的信任。

「讓步」當然有著對方可能食髓知味的風險和成本;只是,退一步也可能海闊天空。

行動比語言更有力,讓步的誠意展現需要明確表示,像是充分溝通:你提供了什麼樣好處,這樣的犧牲又代表什麼意義。

這步棋一離手,不只因為你釋放的善意,提升對手的信賴感,增加彼此互信,同時也創造了誘發對手回報你的空間。

策略五 找出共同利基點

將對方視作競爭對手,是放棄了創造共同價值的機會。

欣賞彼此複雜的利益關係,才有機會找到共同的利基點,進一步把餅做大。否則,一旦落入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將兩敗俱傷。

策略六 嘗試,再嘗試

在不斷被拒絕的狀況下,你會嘗試幾次?

如果當對方說不,就接受沒什麼好談的現實。那樣的談判破局,絕不是因為沒有可行的方案。

來回協商雖然耗費成本,但如果沒有搞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破局,代價將更加昂貴。

當對方斷然拒絕,立即探問「怎麼做會讓我們達成共識」,持續地嘗試、一次又一次地試探與攻防。即使此次不成,下次面對相似的對手,這些重要的資訊也會有所幫助,讓你更快掌握對方的決策模式。

談判的過程,包括了理性訴求的磋商與感性情緒的交鋒,避開自說自話的專斷,尋求更多的互信,才有機會在談判桌上創造正向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