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2014/4/12 「反服貿vs.挺服貿?先看看美國開放後犧牲了什麼」

反服貿vs.挺服貿?先看看美國開放後犧牲了什麼

摘錄自: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2014/4/11
2014-04-10 Web only 作者:吳凱琳編譯

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 20140412 - 1

 就在台灣為服貿協議爭論不休的同時,其他國家政府則是加速進行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但是,開始有經濟學家對於自由貿易提出了質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艾德索(Thomas B. Edsall)就表示,自由貿易使得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工作者付出了沈重的代價。艾德索提出了多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果,作為佐證。

就某些產業來說,與中國或其他新興市場自由貿易的結果,雖然消費者因為能購買到較便宜的進口產品而受惠,但勞工卻成了受害者。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衛.奧特(David Autor)、西班牙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udies)的大衛.多恩(David Dorn)、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哥葛登.漢森(Gordon Hanson)等3位經濟學家共同進行的研究顯示,因新興市場的進口而受到衝擊的產業,該產業勞工的累計收入較低,而且被迫退出勞動市場、領取傷殘補助的風險更高。

如果針對19922007年間,美國產業因為來自中國的進口貿易成長而受到的衝擊程度進行評分(1100分),那麼受衝擊程度高的產業的工作者,比起受衝擊程度較低的產業,少領了將近一半的薪水。

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勞工因為中國進口而受到的衝擊程度,便增加了一倍;2000年之後,減少的美國製造業工作機會,有四分之一是因為中國進口的成長。

根據3位經濟學者的計算,因為中國進口成長而受到負面衝擊的產業,10年間該產業的每位勞工平均收入減少了1,000美元。沒有大學學歷的勞工,收入減少的幅度更大,平均減少1.21%;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收入減少的幅度為0.53%。但是,無論是否擁有大學學歷,收入確實都縮水了。

另有一批經濟學家也抱持類似的看法。耶路撒冷希伯来大的亞伯拉罕.艾賓斯坦(Avraham Ebenstein)、塔夫斯大學的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cMillan)、華頓商學院的安.哈里森(Ann Harrison)、與波士頓學院的雪農.菲利普斯(Shannon Phillips)等4位經濟學家,在共同發表的論文〈美國勞工為何變窮了?〉中寫道,將工作外包給低薪資國家,是導致美國勞工薪資下降的原因,其中受到最深影響的是那些從事例行性工作的勞工。

4位經濟學家找到了證據顯示,全球化導致勞工從原本薪資較高的製造業,轉換至其他產業。根據他們的估算,因為自由貿易而產生的產業轉換,將會使得勞工的薪資平均下降1217%。


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 20140412 - 2
圖片來源:黃明堂
開放自由貿易,到底是造福了勞工、還是消費者、抑或財團才是最大贏家?(攝影:劉國泰)

那麼,自由貿易對先進國家的負面影響,是否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這些負面衝擊是否真的大於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東西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兼任研究員艾倫.佛羅斯特(Ellen Frost)的看法是,「工作機會的減少,比起消費者得到的好處,更容易被看見,這是政治事實。」

然而,若要減緩自由貿易的衝擊,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得不償失。

2011年,歐巴馬政府決定限制中國進口輪胎,雖然保住了1,200個工作機會,但是限制進口的結果,導致輪胎價格提高,美國消費者付出的成本總共高達11億美元,保住一份工作機會的平均成本是90萬美元。但消費者付出的金錢,大部份其實都進了輪胎公司手中,勞工得不到任何好處。

面對自由貿易的衝擊,美國經濟政策研究院(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試圖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包括取消國會「快速審查」通過貿易協議的權力,對於中國操作匯率進行制裁,重啓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成立新的產業和貿易部門、取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和商務部。

不過,經濟政策研究院也承認,很難用人為手段限制市場力量。要如何兼顧在自由貿易與保障勞工之間取得平衡?這難題似乎仍未出現可行的解決方案。(吳凱琳編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