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4/11 「出師未捷身先死」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出師未捷身先死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4/9

★★出師未捷身先死★★

鄧演達是一個覺醒者,他試圖以武力對抗南京國民政府。

◆堅定的左派◆

國民黨曾經是清朝的掘墓人、共和的締造者,但自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它的革命色彩逐漸褪去。一場血腥的四一二政變,不僅使千萬共產黨員人頭落地,也使國民黨成為了殘酷的當權者。然而,並非所有國民黨人都是如此。他們中也有人認為蔣介石背叛孫中山「三大政策」,並予以堅決反擊,鄧演達就是堅定的反蔣派。

鄧演達,廣東惠陽人,1895年生。1917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3年,受孫中山之命東征西討,為捍衛廣東革命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1924年受命參與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這是鄧演達步入革命的政治之路,他逐漸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鄧演達先後任黃埔軍校教練部副主任兼學生總隊隊長、改組後的軍校教育長。這期間,他忠實貫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深得學生敬佩和愛戴的同時,也遭到蔣介石的排擠。其後又因對蔣介石在處理中山艦事件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為蔣所不滿,遭到軟禁。

1926年北伐在即,鄧演達步入政壇,在國民黨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1927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召開,鄧演達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中央農民部部長,並繼續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成為國民政府的核心人物,國民黨左派的重要領袖。

19278月,他赴蘇聯以及歐洲考察,尋求中國革命之路。19305月回國後,他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並暗中聯絡各方力量,試圖以武力對抗南京國民政府,進而把蔣介石趕下台。

◆他一直為之努力◆

19318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在上海法租界黎錦輝的住宅,秘密召開了有10個省區代表參加的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鄧演達、黃琪翔、章伯鈞、季方、朱蘊山等30多人。大會先後通過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政治原則《我們的信條》和綱領性文件《我們的政治主張》。在91日正式發表時更名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政治主張》。大會選舉鄧演達等25人組成中央幹部會,鄧演達出任總幹事。

《我們的政治主張》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政治綱領及內外政策,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結構,綱領還制定了具體的革命方案。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成立後,在鄧演達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下,很短時期內,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很大進展。特別是開展了軍事活動,包括組織黃埔革命同學會、利用同國民黨各派軍隊上層人物的各種歷史關係以及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和非嫡系部隊之間的矛盾進行廣泛的聯絡。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爭取到了好幾支部隊。

軍事準備工作有了一定基礎之後,193167月份,鄧演達與19路軍的陳銘樞等人商定了武裝起義的計畫。決定利用蔣介石調19路軍攻粵之機,占領東江和閩南一帶,然後推蔡元培領銜,鄧演達與陳銘樞署名,發表對時局宣言,呼籲和平,以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相號召,對寧粵之爭採取武裝調停的辦法,建立第三勢力,以圖控制整個局勢。與此同時,鄧演達親自到江西一帶,指揮起義。首先攻打南昌,同時聯絡武漢駐軍以及西安和華北方面的原西北軍回應,迫使蔣介石下臺。

◆他的精神不死◆

蔣介石當然不能容忍別人公開反對他的獨裁,他一直尋找機會抓捕鄧演達。1931817日,因叛徒陳敬齋告密,鄧演達在上海愚園路愚園坊20號為起義幹部訓練班作最後一次講演時不幸被捕,旋即被押往南京。

蔣介石軟硬兼施,曾3次親自規勸鄧演達放棄其政治主張,解散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與其合作,均遭到鄧的嚴詞拒絕。其後,蔣再次提出,只要鄧演達不再寫反蔣文章,即可獲釋,結果還是為鄧所拒絕。是時,不僅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和黃埔革命同學會準備武裝營救鄧演達,黃埔軍校畢業生也聯名要求蔣介石釋放鄧,這讓蔣介石震驚。

為了解除鄧演達對他的巨大威脅,也為了清除再上臺的障礙,同年1129日晚,蔣介石在下野之前派他的衛隊長王世和帶人將鄧演達秘密殺害於南京城東麒麟門外砂子崗,鄧年僅36歲。直到12月初,鄧演達的生前友好才得知這一消息,迅速前往鄧演達遇害處,找到遺體並購棺入殮安葬。

鄧演達喋血之際,中華民族正處在危亡之境,日軍的鐵蹄正在踐踏東北大地。蔣介石不把槍口對外,卻把子彈射入「自己人」的胸膛,令人憤懣。

鄧演達的不幸遇害,在國民黨內以及社會各界引起很大震動,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在上海、北平、廣東等地組織黨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蔣鬥爭。

鄧演達覺悟得早,離去得也早。歷史上不少先行者都只能用鮮血去昭示後人,而沒有機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與能力,令人扼腕!但是,道德高尚、志氣高遠者的悲壯,決不會枉費。他們雖然敗亡了,但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上,已顯示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鄧演達不曾失敗,他的精神不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