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2014/1/30 「蔣勳:少年台灣 有改變的熱情」

蔣勳:少年台灣 有改變的熱情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1/28
2014-01-22天下雜誌 540 作者:採訪/狄英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130
圖片來源:黃明堂
在這座島上,掠奪的事情一再上演。但面對一次次的挑戰,「少年台灣」的青春熱情,會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二○一三年的台灣,從菲律賓公務船射殺廣大興號台灣漁民事件到洪仲丘案,一路下來,好像沒有一件事是開心的。

但看似沮喪,其實陸續在歸位。

去年,我們都忽略了一件大事:台灣電影終於從新聞局轄下的「文宣」,移歸文化部掌管的「文化」。

去年底的金馬五十是文化部第一次辦金馬獎,五小時的頒獎典禮,我看得真的好感動。它有歷史的回顧,有很多反省,我最高興的是,最佳劇情片給了新加坡這樣一個平實誠懇、毫不煽情的電影《爸媽不在家》。

如果金馬獎不是從新聞局到文化部,李安大概不會做這次的評審團主席。如果他不是主席,不是立足在文化的角度,我要問:「這個電影會不會得獎?」

這麼多年,我作為一個電影及文化關心者,都沒有意識到電影真的不該歸屬在新聞局,沒有去努力爭取,我們知識份子應該反省。電影如果歸屬於新聞局,它就是文宣、政策文宣,它哪裡管文化?

文化部的成立是多麼重要,在建立對土地的文化信仰。

我跟龍部長說,你能不能好好把台灣建築弄一下?她說你別搞錯,建築在營建署,我又恍然夢醒。

台灣是塊年輕的土地

建築如果歸在營建署,它就是工程,哪管文化的層次?所以接下來,我們要不要爭取,建築也從營建署移到文化部,真正建立一個對的文化體制。

我忽然有個想法,過去我們是不是把台灣想得太進步了?

當初,根本就是一個急就章的落難政府,它必須應付很多危機,很快處理。我們一直沒想到,威權留下來的體制可以改革,我們現在才在動。一個新國家的規劃,恐怕現在才開始要真正上軌道去做。

這塊土地還是太年輕。它不是一塊安穩的老土地,也不那麼平穩。就像台灣的地理自然生態,菲律賓海板塊插在歐亞大陸板塊底下,兩邊互相擠壓,所以它一直翹起來增高,構成被河水切割所形成的太魯閣峽谷。

因為這樣的地理特質,台灣會永遠地震,就像蹺蹺板,永遠在崩毀、翹起,一直增高、一直崩毀。

我覺得,年輕就是因為土地本身具有一種騷動性、不安定性,所以構成它某種特殊的自然景觀,也可能構成它民族的某一種特質。

其實台灣在很多危機裡,有點像在刀尖上走。永遠有危機,可是它的美也在這裡。

它的危機本來就是地理給定的條件。可是人在這裡生存,必須挑戰這個部份,必然知道這自然會蘊生出很多大災難,而人度過災難的能力也相對很強。

台灣生態是在這個毀滅當中,這個毀滅會構成它驚人的美。那個美裡面有一種你說不出來的,年輕的力量。美其實是在很多對立衝突裡,要找到它的和諧。文化本來就是兩難,可愛的部份往往也就是它的致命傷。今天台灣文化綜合得這麼複雜,好像是衝突對立,其實裡面可以採取很多平衡。

今天講這塊土地,也有兩難。

當年的開墾,可能破壞一部份自然,卻也造就台灣的經濟奇蹟。過去,台灣每次碰到一個危機,必須當下處理,可是又會有新危機出來,一波接一波。但只要不放棄,就會有應付的能力。

雖然也會沮喪,但罵歸罵,罵完以後,還是有熱情。等到它不講話時,我覺得那是最恐怖的絕望。當我看到台灣亂糟糟的部份,並不擔心,因為我覺得它還是保有某一種年輕的力量,那就是看到這些亂象時,總是要講。

我愈來愈喜歡這個地方的民族性或文化個性,我稱呼它為「少年台灣」,也期待它的青春熱情,可以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多講一點「奉獻」的故事

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後,是世界爭霸的一個地方,如果把它定位在清朝或日本,或任何一個政權,恐怕都有偏見。

台灣其實是當時一條大航海路線的一個點,根本不屬於任何地方。有人來這裡掠奪,有人來這裡奉獻,這就是台灣。我覺得,掠奪的故事不是不能講,可是多講一點奉獻者的故事,就會建立起它的希望。

這塊土地必須建立起文化的信念,超越政治、黨派、族群的魔咒。

電影《爸媽不在家》中,小男孩家樂因為打傷同學而受鞭刑。當他受鞭刑前,觀眾聽到旁白是所有新加坡公民要宣誓入籍的內容: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

如果要入籍台灣,是不是也有那個東西?我知道入籍美國或任何國家都有一個公民宣誓,可是我們已經把公民宣誓當成一個教條。

這位二十九歲的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居然把公民宣誓重新唸一次,哇,我真是要掉眼淚,原來新加坡真的相信,公民宣誓是這麼榮耀、高貴的信仰。但片中這個小孩卻恰恰好反映族群上的歧視與污辱,他要為此受鞭刑,我真的覺得,這年輕導演太了不起。

他觸碰了菲傭的問題,這問題在台灣、香港,遠比新加坡早、也嚴重,可是我們沒有人碰。我相信整體華人世界有很多問題其實是一樣的,應該一起討論,將來不同體制的華人一起共同構想未來。

過去,台灣會不會有點只看到自己的問題了,所以焦慮、不安、煩躁。如果把視野打開,把問題變成不同體制裡,華人國家共同的問題,會有更多互動。前幾天,我去看了國光劇團學生的歌仔戲演出《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神父馬偕來台灣宣教,傳播他的信仰。當他幫民眾拔牙、治好鄉親的肚子痛時,他會對病患說,「你要說,我誠心所有讚美主。」那就是他的信仰。

而我們就是要找回那個東西:你到底信仰什麼?這塊土地上,不管你信仰什麼,你必須把那個信仰標舉出來。不然,就變成惡鬥。

台灣的歷史沒有傳承,而美是一種和諧。你沒有對前面的尊重,你不會美。我們一直在拆前朝的東西,沒有延續,它的美根本建立不起來。

少一點謾罵 多一點行動

今天,那個掠奪的力量跟奉獻的力量可能都還存在。不管是國際掠奪、財團掠奪,還是有掠奪事件在發生。可是奉獻的力量,一點都沒有弱,就像歌仔戲裡的馬偕一樣。我們必須要在掠奪與奉獻裡,自己努力地往奉獻那邊多做一點。

我想,二○一四年應該從兩個部份著手:一是公部門的體制改革,另外是每個人去行動,用公民意識來監督公部門,把體制做好的調整。因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只靠公務員,就可以全部管好。

體制可以修法去改革。立法院如果沒有做到,我們就從小市民的公民意識著手。譬如,為洪仲丘案上凱達格蘭大道的,都是小民眾,這些民眾在問:這個體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軍中老是有搞不懂的黑幕?大家希望搞清楚。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每一個環節裡,先把立法健全起來?

台灣的希望,亟需要每個人建立公民意識——權利、義務雙向的公民意識。我們現在常常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甚至讓民主被誤解為一種自私、個人的自私。這不叫公民意識。我覺得社會的焦慮也在這個部份。

台灣可不可以建立「盡義務的公民意識」。如果你真的愛這塊土地,你要知道,真的身體力行。撿起地上的紙屑,比你罵十句還有用。

就像台東池上現在很美,是因為公民意識真的起來了。梁正賢帶領農民展現公民意識,要求電力公司必須拆掉路燈,否則植物晚上因為光照不能休息,稻米品質就不會是最好,無法取得國際認證。

池上為了爭取歐盟買它的米,發揮公民意識。後來,電力公司真的拆掉路燈,才有那麼美的池上,才有金城武為主角的廣告片可以去拍攝。

公民意識美了,才有好的環境。只要感覺到對這塊土地的一花一草都有責任,去身體力行地去做。我真的很盼望,像《天下》這樣已經在台灣努力了這麼久、幾十年的刊物,可以再一次號召這塊年輕土地的熱情。(司徒嘉慧整理;李郁欣、陳歆怡逐字稿整理)



2014/1/30 「力排雜牌保「中央」」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力排雜牌保「中央」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1/28

★★力排雜牌保「中央」★★

蔣介石為了削弱各個地方軍閥兵權,最終一統全國軍隊,精心策劃了「編遣會議」。

◆弦外之音◆

192876日,北平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櫬前,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齊集,向先總理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以中華民國政府取得的一種近乎統一全國的大好局面,告慰他的在天之靈。

89日,蔣介石又派特使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至此,蔣宣布中國「統一告成」。

蔣介石統一中國,只是各軍閥間表面的暫時「聯合」。

實際上,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掌控的地區,只有東南五省。全國版圖的其他部分,則由數十個擁兵自重的國民黨新軍閥各霸一方。

軍閥有大小,能夠與蔣介石中央軍相抗衡的只有四大派系:占據魯、豫、陝、甘一線廣大地區的馮玉祥;控制著山西省和平津地區的閻錫山;擁有廣西、湖南、湖北三省和華北一些地區的李宗仁;統治著東北四省的張學良。

蔣介石為了擴充勢力,削弱各個地方軍閥兵權,最終一統全國軍隊,精心策劃了「編遣會議」。

1929年元旦,蔣介石迫不及待地召開了這次會議。他大唱「裁軍」、「統一」、「集中」、「歸命中央」。弦外之音,不外乎用一種和平的手段削弱各個軍閥的軍權,進而一舉收拾中央軍以外的地方實力派。

蔣介石將全國設為8個編遣區:中央直屬編遣區,海軍編遣區,第一編遣區(蔣系,蔣介石),第二編遣區(馮系,馮玉祥),第三編遣區(晉系,閻錫山),第四編遣區(桂系,李宗仁),第五編遣區(東北軍),第六編遣區(川、康、滇、黔各軍)。

以分區編遣的名義,蔣介石一下子就控制了4個,即中央、海軍、第一、第六編遣區,實現了「人裁己不裁」的目的。

◆「人裁己不裁」◆

蔣介石並不滿足於此,《國民黨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式大綱》的通過,就是明證。條條限制,直指各地方派系。一言以蔽之,他就是要獨攬軍權,絕不允許他人染指。

會議還通過了《國軍編遣各部隊裁留標準》、《國軍編遣委員會點驗實施規章》、《陸軍編制原則》、《點驗組織條例》等一系列章程。總的原則,用縮減二字即可囊括;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對人不對己」。蔣介石就是要通過增加編遣區的辦法,壓縮他人軍隊而擴充自己的勢力。
                                               
86日,編遣委員會發布了《編遣實施會議閉幕宣言》,列舉了兩次編遣會議之後的種種疑慮和批評,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心態,做了一番詮釋,以示「編遣會議」的公正與合理。

不過,從最後的表態中,我們還是聽出了玄機。「中央政府的決定,是通盤和從長遠利益來考慮的。目的,是將所有軍隊統一在國民政府之下。」這應是蔣介石的真情告白及目的所在。

歷史上曾有過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可那是宋朝的事。如今,蔣介石也想效仿,來一個「裁減釋兵權」。

蔣介石不僅無意改善地方軍的現狀,還欲借整編之名獨攬軍權。參加會議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遂一致行動,消極對抗。

「編遣會議」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各地方派系的聯合抵制下,最終只能草草收場。

◆還是武力說了算◆

蔣介石看到用和平的手段難以收服各路「諸侯」,便決心利用各軍閥之間的矛盾,用武力各個擊破,實現「統一」。

他首先把矛頭對準李宗仁。

19292月下旬,蔣軍開始壓迫占據武漢的桂軍,李宗仁慌忙化裝逃出南京潛往上海。321日,蔣介石宣布開除李宗仁黨籍,下令討伐桂系,由此引發蔣桂戰爭。由於交通斷絕,李宗仁不能及時趕到武漢,面對蔣系劉峙 10 萬大軍,桂系軍心動搖。

蔣介石不失時機地派人前往武漢策反,不久,武漢桂系黃陂前線指揮官李明瑞宣布「服從中央」,回師討伐武漢。武漢守將夏威十分驚慌,遂放棄武漢,向西退卻。蔣介石親赴武漢坐鎮,命令軍隊乘勢推進,派大軍進剿廣西。5 月中旬桂系兵敗,李宗仁、白崇禧雙雙逃往香港,蔣介石大獲全勝。

當蔣介石把槍口對準李宗仁時,為了穩住馮玉祥和閻錫山,便拉攏他們對武漢起兵。馮、閻只是以通電「服從中央」為之回應而不出兵,意在坐山觀虎鬥,笑看兩敗俱傷。李宗仁慘敗後,蔣介石隨即掉轉槍口,直指馮玉祥。

蔣介石還是先拉攏閻錫山,使其保持「中立」,爾後用離間之計,策反馮玉祥的部將。522日,馮軍部將韓復榘、石友三通電「服從中央」。

蔣介石立即下令討伐馮軍,馮玉祥勉強支撐,終因四面受敵,軍心渙散,無法繼續抵抗,只好通電「下野」,去投靠閻錫山。

閻錫山一時頗為得意,他的腦海中突然閃出一個念頭:用馮軍打頭陣去對付蔣介石,然後不失時機,奪取國民政府第一把交椅。917日,閻錫山夜會馮玉祥,約定西北軍先進攻蔣軍,晉軍隨後接應。馮欣然應諾,遂命令西北軍孫良誠、宋哲元立即率軍出潼關討蔣。

蔣介石繼續「打拉結合」,突然任命閻錫山為陸海空軍副司令。這一招,使閻錫山只能乖乖地作壁上觀,成了一名觀眾。結果,衝鋒在前的西北軍孤立無援,全線潰敗。

蔣介石連勝李、馮二軍之後,收攬全國軍隊的決心愈加堅定。他槍口一轉,又對準了晉軍。

閻錫山沒有退路,他只能「恭候」蔣介石大駕光臨。



2014/1/30「鴻海清門戶 產業採購三怪象現形」

鴻海清門戶 產業採購三怪象現形

高層幹部集體舞弊 郭台銘開鍘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4/1/29
今周刊.撰文:林宏文

今周刊電子報 - 20140130

歲末年終之際,鴻海集團卻選在此時大清門戶,昔日號稱「天下第一會」的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委員會高層,如今卻成階下囚,採購弊端牽涉金額,從數億元到上百億元,誇張的行徑,令人瞠目結舌。

其中收取回扣名目多、花樣也眾多,洗錢手法更是繁複,讓大家見識到,原來電子業的採購案,可以有這麼龐大的弊端與油水。然而,身在台灣科技業的採購人員都直言:「不拿白不拿,職權更高的人,要的更多。」

富士康前執行長,也是德州儀器亞洲總裁程天縱,就透露過一個小故事。早年程天縱在台灣惠普公司服務時,有一次到大同找董事長林蔚山談生意,才剛在接待大廳登記換來賓證,就發現身旁站著一位準備要見採購課長的業務員。

但真正引起程天縱注意的是,看似小業務員,談的只是數百萬元的訂單,卻開著價值上百萬元的賓士;反倒是來談動輒上千萬美元建廠計畫的他,開著一輛破舊的裕隆車。

怪象一:一定要給好處?/採購拿好處 業務才安心

故事聽來很生動,反映出台灣科技業檯面下那些不能說的採購生態。程天縱說,不論在惠普或德儀,他可以做的事情及空間都很大,但拿的是正常薪水,「我選擇的是做大事,而非賺大錢的路。」

其實,採購弊案不僅限於電子業,傳統產業也一樣存在。在電子業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零件供應商說,「只要有買方及賣方,中間就會有油水,因為人性一定會貪。」賣方想盡辦法要給買方好處,就怕買方不拿,「買方拿了,賣方才安心。」正是這樣的心態,讓單純的採購案變得不單純,也給了採購人員可乘之機。

這位供應商就說,即使那些形象很好的公司,主管也許不會主動要,但若賣方提出來,雙方交情夠久,兩相合意之下,「對方就會收下來。」

做生意,應酬總是難免,每每在酒酣耳熱之際,業務員就會把「好處」提一下,暗示只要訂單能成,附帶的採購人員也受惠。這時,只要負責採購的人員心態一偏,點頭答應,潛規則裡的採購協議就達成了。

當然有時也會碰到對方嚴辭拒絕,一拳打回來。「但以我三十多年累積的經驗,十位裡面有九位會同意,至於剩下那一位,大家就摸摸鼻子算了。」

怪象二: 採購油水上億元?/代工毛利少 零組件反而肥

由於台灣電子業以代工形態為主,代工廠替品牌客戶採購零組件、再組裝,賺的是三到四%的微薄毛利。曾在代工廠待過的一位前高階主管便直言,代工廠為了爭取訂單,會想辦法拉攏客戶;零組件供應商則為了拿到代工廠訂單,也同樣要用各種方法來取得大廠的關注與信任。

例如,某品牌大廠高階主管喜歡品嘗紅酒,剛好一家零組件廠老闆本身收集了許多名貴藏酒,便經常招待該廠的高階主管享用,該名主管還可以直入酒窖,挑選他喜歡的紅酒,喝到賓主盡歡,雙方關係隨之穩固。

「打點擁有決策權力的人,是電子業的常態,但有人吃相好看,有人吃相難看。」零組件供應商話說得直接,運氣好的是遇到客氣一點的人,雖然開口要,「但沒說要多少,隨意就好,這種人比較好處理。」負責談生意的業務員若遇到這種人,業內的人就會笑稱,「算是前輩子燒過香。」

可是,最怕倒楣遇到什麼都要的人,「要吃、要喝、要玩又要錢,除了花時間陪著吃喝玩樂,還要透過白手套送錢,不能留下任何痕跡。」為了談成訂單,業務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就是希望採購點頭,把訂單下給他。

最慘的是,即使花了時間與鈔票,對方卻還不辦事,承諾的訂單也沒給;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出現,因為一旦發生,供應商心有不甘,便會想辦法把事情搞大,「鴻海這次的案件,應該就是如此。」業內人士說。



(資料來源:今周刊893期)


2014/1/30「敢變,就有路」

敢變,就有路

追尋304050的幸福人生方程式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4/1/29
今周刊‧撰文:施禔盈、辛曉昀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 20140130


過去一年,你覺得時局苦悶、辛苦工作卻看不到未來?面對人生困局,你是否也想要突圍,卻又躊躇不前?路是人走出來的,只有勇敢改變,才能開拓新的人生之路。你有多久沒有改變自己?現在起,用四個行動,啟動你的逆轉勝能量!

元月初的一個寒冷下午,從髮廊VIP包廂走出的郭書瑤(瑤瑤),見到陌生來訪的記者,立刻露出微笑,可以感受這個微笑一點都不場面、更不「制式」,而是由內而外的自信展現。加上一身合宜的襯衫、窄裙打扮,眼前的瑤瑤,真的很不一樣。

台語有一句俚語:做雞就要掅(ㄑ一ㄥ),做人就要翻!意思是,當雞就要勤於翻土覓食,才能免於挨餓;做人就要努力奮鬥,才能翻轉人生。這是電影《志氣》的經典台詞,也是片中主角春英的阿嬤,對春英的勉勵、打氣之詞。而片中春英的「翻轉」人生,也湊巧在飾演春英一角的瑤瑤身上上演。

「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得獎的是:郭書瑤、《志氣》。」頒獎當晚,瑤瑤一路從台下哭到台上,她沒想過自己第一次擔任女主角就拿下大獎。從「稚氣」到「志氣」,瑤瑤的「改變」被大家看見、更一舉被金馬獎評審委員認同。她說,「我不是一個有天分的人,我的改變是靠後天努力來的。」

郭書瑤,翻轉人生的平凡女孩/拋開性感形象,甚至素顏登場

其實「殺很大」的搖乳電玩廣告後,瑤瑤承受一面倒的輿論壓力,「當時我的恐慌與無奈特別多。」「很多人講的事情,我無力抵抗,因為我的確什麼都不會,我就是生長在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就是一個沒什麼才藝的人,就是一個標準過一天是一天、沒太多想法的女孩。」

當瑤瑤忽然暴紅,也忽然面對「物化女性」的沉重指責時,她的人生像是頓時掉進海裡般見不著邊際。而就在載浮載沉即將窒息之際,作家蔡康永的一席話:「在適當時機穿適當的衣服,因為露多了就不值錢。」讓她通了,「我有被救起來的感覺。」講這句話時,瑤瑤還是略顯稚氣的臉龐,多了一份欣慰的表情。

於是瑤瑤改變了,她把衣服一件件穿回去,更無懼於電影《志氣》的拍攝過程,必須把自己變粗、變胖,甚至素顏登場。事實上,所有拔河的橋段,瑤瑤都堅持不用替身,她自己拉起繩子、用雙手握住粗糙的麻繩、調整好姿勢,當「下」的口令一出時,她傾盡全身的氣力往後拉、拔,因而臉上露出猙獰、不漂亮的表情;但此時的瑤瑤,正如她自己所期待,「不管是電影還是戲劇,我都希望可以跳脫大家刻板印象的瑤瑤,或是我自認安全範圍內的瑤瑤。」

「我很『拚命』學習,我要讓大家知道,我不只有身材這項優點。」採訪過程,眼前這位纖細的女孩,不斷用「拚命」的字眼來強調她要達到的目標。會想要拚命改變,原是來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父親驟逝,一肩扛起家中經濟重擔

十七歲的花樣年華,父親因心肌梗塞驟逝,身為大姊的她,被迫在一夕間長大,過去打工是為了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花錢;父親過世後,打工則是為了「家計」。同樣在賺錢,但情緒的翻轉,無法為外人道。

嚴格說來,瑤瑤的「轉大人」,沒有時間醞釀,就是這麼理所當然地要背負起全家人的經濟重擔,好長一段時間,她在茶飲店打工,天天得站足十小時,在廚房高溫的環境煮茶、搬數公斤重的茶桶來回,下班後再趕去外拍賺零用錢。而這樣拚搏,了不起一個月賺一萬六千元,愁苦弟妹的學費、愁苦家中的開銷。改變,自然發生。

而當十九歲喊出「殺很大」後,瑤瑤再次改變。個單純的廣告外拍,引起社會如此大的關注,她始料未及,尤其這個關注以負面居多,雖然她也初嘗暴紅滋味,但沮喪的心情更勝走紅的喜悅。

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她狠狠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才造就《志氣》中那個怎麼樣也不服輸的春英被大家認同,進而奪下金馬獎。生活中認分不認命的瑤瑤,也的確演出了最真實的自我。
從平凡無奇的鄰家女孩,到備受矚目的新演員,瑤瑤的改變存在「父親過世」的重大事件衝擊,及她曾背負與其年齡不相符的社會壓力,所以她掙扎著一定要改變、想著必須要蛻變。果然,敢變,就有路。

標竿學院營運長、赫威思NLP培訓中心創始人陳威伸提到,改變的過程一定辛苦,甚至痛苦,因此「可變」通常來自外在的巨大衝擊,例如一個人患了一場大病、失業或重要親屬發生事故等;至於自發性的改變,則需要大徹大悟,可能是對於某件事困惑許久,過程中漸漸從「小悟」累積成「中悟」,最後再轉為「大悟」,因而啟動了改變。

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蓓則表示,通常來自外在的衝擊,也就是被迫接受的轉折,形成的改變力度相對高,「浪打來了就得承受」,但自省的改變並不容易,從發生進而見到成果,當中必須蘊含強大的「堅持」,而「付出代價」則是必然的。

編按:本文摘自127日出刊之《今周刊》893期封面故事「敢變,就有路」,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羅志祥:我對舞台的渴望,強烈到可以放棄一切」、「海英俊:做事要有『回不去』的決心!」、「黃鴻隆:惜福或抱怨過一生,全在一念之間」、「楊儒門:逆境中的挫折,都會成為生命的沃土」、「Lillian:不跟股票談戀愛 才能穩穩賺」、「楊靖弘:歸零學習再出發,才能闖出一片天」、「黃明和:坦然面對失敗,打斷筋骨顛倒勇」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93期《今周刊》(資料來源:今周刊893期)

 

2014/1/30 「泰戈爾的和平鄉」

泰戈爾的和平鄉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1/27
/Eric Weiner;節譯/呂玉嬋

 
講義雜誌電子報 - 20140130
旅客魚貫登上通往和平之鄉的快車(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偉大作家往往塑造我們對某一地方的印象,卻少有作家能夠「創造一個地方」。印度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卻辦到了,沒有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平鄉」(Shantiniketan)不可能存在。

從加爾各答搭火車,三小時可以抵達和平鄉,對印度人來說,這是一趟文化朝聖之旅。泰戈爾相信,像和平鄉這種小地方(人口約一萬人),最能發現印度的偉大之處。

一八六一年,泰戈爾於加爾各答出生,是一位名門地主之子。八歲時,他開始寫詩,一九一三年成了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西方人,一夕之間變為國際名人,倫敦和紐約的藝文沙龍紛紛討論起他與他的作品。今日西方已經少有人閱讀他的詩作,不過在印度他依然備受歡迎與尊敬,尤其在他的故鄉。

泰戈爾不僅寫詩,也作曲,寫小說,教育民眾,提倡人道主義,尤其渴望改變世界。他想像一間以古印度森林聚落為模範的學校,年輕人在其中沈思修行,提昇自我的精神層次。他的學校不要求學生強記死背,而是營造一種嚮往生存的氛圍。

抱著這樣的憧憬,一九○一年,泰戈爾離開了逐漸在娛樂風潮中失序的加爾各答,來到一片他父親名下的荒地,蓋了一幢小草屋,種下幾棵樹,創辦了自己的學校。

這間學校有一間小圖書館,好幾處蒼翠的庭院,還有鋪著大理石地板的禱告廳。起初它只是一間小學,學生人數不多,其中一位還是他的兒子。校園生活艱苦,所有學生打赤腳上學,三餐以米飯扁豆為食,因為泰戈爾相信奢侈享受會打擾學習的心,他經常說,擁有太多的人,將擁有太多的恐懼。和平鄉與其小學代表了一種理想:離開都會生活令人分心的事物,人能專注學習與思考,並和自然環境重新連接。

當時泰戈爾住在校園中,教授兩、三門課,他日後大多數的詩作(以及幾乎所有的畫作),都是在和平鄉創造。學校一開始受到外界的嘲笑,到了一九二一年,卻已經順利轉型為大學,吸引成千上萬的學子遠道前來,其中包括未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目前這所大學的學生人數逾六千名,隨著學校的擴大,小鎮也愈來愈具規模,道路兩側林立著高大的娑羅雙樹(其中幾株是泰戈爾親手栽下)、茶攤與小書店,隨處可見泰戈爾的詩與畫。而泰戈爾的舊居現在改成小博物館,歌頌泰戈爾的生平事蹟,幾間光線晦暗的小屋中展示若干手寫的詩稿,以及泰戈爾少年與老年時的黑白照片,也有泰戈爾與海倫‧凱勒、佛洛伊德及甘地等名人的合照。至於諾貝爾獎獎座,已在二○○四年遭竊,目前下落依然不明。

平心而論,和平鄉並沒什麼可看之處,有機會到此參觀,最好的活動應該是靜下心來讀一讀泰戈爾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