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2014/12/26 「顛覆傳統的製造生態_社群製造,讓產品有靈魂」

顛覆傳統的製造生態_社群製造,讓產品有靈魂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4/12/26
採訪.撰文/詹子嫻 

社群、開放原始碼硬體、群眾募資,把這些詞彙串連起來的,就是「社群製造」。 過去,企業關注社群大多聚焦在行銷業務的推波助瀾,但對台灣科技業來說,社群對產品開發、製造流程掀起的變革更不容小覷。

每周四晚上,一群科技人、大學生、宅男聚首,熱烈地討論著他們的夢想,要設計出一支台灣本土的手機。他們分工清楚,有人負責機構設計、有人設計UI,他們是HanGee社群。在自造者(Maker)的浪潮下,基於同好而生的科技社群如雨後春筍,除了HanGee之外,台灣還有鋼鐵人、機器人、迷你四驅車等社群,雖然各自關注的議題不同,懷帶理念、強調開放、共創,是他們的特質,他們正在實踐社群製造。

研究網路、開放原始碼議題的耶魯法學院教授本克勒(Yochai Benkler)在2006年就曾提出社群生產(Social Production)一詞,他認為網路興起後,社群生產改變了企業和外部個體的關係,消費者從被動變得有主動權,社群生產重塑了商業的成功模式,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與使用者更緊密結合。

過了幾年後的現在,隨著自造者意識抬頭、數位製造工具如3D印表機等興起,大眾開始探討社群製造(Social Manufacturing)的概念。威盛國際行銷副總裁白瑞志(Richard Brown)就指出,推動社群製造有三大元素:開放原始碼硬體(Open Hardware)、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群眾募資,這些讓我們掌握了創新的潛力。

的確,群眾募資平台風氣推廣開來,許多有想法的人可以將其開發的創意原型產品,放到網路上募資,並透過社群掌握意見及市場需求,進而改善或調整設計,讓產品一上市就打到消費者的痛點。「這就是所謂的社群製造。」HereO共同創辦人林鼎鈞如是說。而且還有不少第一次募資失敗,基於網友回應,重新設計而受到歡迎的產品,這是傳統大廠設計產品無法做到的,是社群製造對產品開發或製造業的嶄新意義。

社群製造的概念廣泛,包括社群參與、開放、採用綠色的友善供應鏈,例如荷蘭新創團隊設計的Fairphone公平貿易手機等,但之於傳統製造有兩大特色:一是消費者的角色從被動變主動,不論是在網路或用戶論壇提供回饋意見、貢獻產品創意,或是直接在群眾募資平台上贊助,某種程度都參與了產品開發。

大廠開始正視社群力量

英華達總經理何代水表示,社群對製造業的影響看小米就知道!小米從米聊起家,養育了一個大社群,但後續騰訊推出微信,考量即時通訊服務容易被複製,為擴大競爭力,開始轉向做硬體,用硬體包裝社群服務。小米帶給大眾的省思,就是以軟包硬,以硬賣軟!

其他業者也開始正視社群的力量,將網友或消費者的批評指教,用以改善產品。像是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就不只一次公開談論要學習小米,打造的ZenTalk論壇,便是華碩收集使用者回饋與體驗的例證。

第二個特色就是對傳統製造生態形成微革命,基於某些理念或愛好的人自發結成社群,齊力開發「帶有溫度」的產品,連帶建構出屬於社群的供應鏈、製造、通路生態圈。美國知名自造者平台Quirky或深圳的Seeed Studio都是成功案例,完全顛覆過去製造霸權。

鋼鐵人實作聯盟創辦人蔡政和認為,讓社群可以「定義」產品,很大的推力是開放原始碼硬體,透過開放、協作的模式,很容易打造出一個可行的原型機,再透過群眾募資,反過來先驗證市場,這是跟過去最大的不同,做出真正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

對比傳統製造業創造大量的產品或產值,社群製造或許被視為是做興趣,但社群力量壯大是不可擋的趨勢,不少大廠已經看到此趨勢,見風轉舵。像是聯發科與Seeed Studio合作,推出整合Wi-FiGSM等通訊模組的板子。英特爾則是與開源軟硬體平台Arduino合作,推出名為Galileo(伽利略)的SoC晶片,專攻穿戴裝置、物聯網等新興產品。當大廠都搶著拉攏開發社群,你還認為社群製造只是小打小鬧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12月號《數位時代》「決勝物聯網」,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7)




2014/12/26 「肺炎與肺癌 千萬別混淆」

肺炎與肺癌 千萬別混淆

摘錄自:健康e世界 電子報                              2014/12/25
/陳晉興‧陳亞南《健康世界》

深秋初冬氣候變化大,很容易感冒,我們都要多注意保暖和飲食健康。千萬不要疏忽而罹患感冒,再因不注意而惡化成肺炎。

肺炎是危險的,但是肺炎卻不同於肺癌的,可以這麼說:肺炎與肺癌是不同的病症及病狀的。
所謂肺炎,一般情形而言是指肺臟受細菌感染、病毒侵入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細菌、病毒或微生物,生長速度很快,所以有很強烈的發炎性感染。發炎感染時,肺臟的肺泡內充滿發炎物質,因而喪失交換氣體的功能,同時呼吸道會產生大量分泌物,導致病患出現呼吸困難等的典型病狀,包含咳嗽、 濃痰、發燒。這時胸部X光檢查可發現肺臟出現病變。

可是肺癌呢?

肺癌一般來說,則與免疫力有關。

肺癌是指肺臟的支氣管或肺泡上皮細胞發生變異且過度增生所造成。身體內細胞緩慢變成惡性,病人在初期時不易覺察不舒適,也沒有任何症狀被發現。

但是一旦肺癌慢慢長大,造成支氣管的壓迫或阻塞,就會引起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甚至引起「阻塞性肺炎」,病人因而前來就醫。不過也可能有機會發現初期肺癌。

人人聞肺癌而變色,肺癌常見的症狀又是什麼樣子?
肺癌初期無症狀,只能靠胸部電腦斷層篩檢。

肺癌中、晚期的症狀包含:

壹、中間型肺癌

1.阻塞型肺炎,阻塞了支氣管而發燒、咳嗽、呼吸困難。
2.因癌細胞快速成長中所必須的血管搭建,因而出血、咳血或血痰。

貳、周邊型肺癌

癌細胞刺破肺膜,引發大量肋膜腔積水,而造成胸悶、氣喘現象。若照胸部X光則呈現單側肺臟全白影像。

叁、遠處轉移

(一)肺部轉移
癌細胞侵占許多正常肺組織,以致呼吸功能微弱。

(二)骨骼轉移
引發劇烈疼痛似骨折般,因為骨膜非常敏感,所以甚至必須使用嗎啡壓抑。

(三)腦部轉移
視轉移部位而呈現不同症狀。

癌細胞轉移視覺區,眼睛看不到;若轉移語言區,失去語言功能。

若一般情形沒有在特別的某一區,只因腫瘤漸漸長大,當出現腦水腫、腦壓上升時,就會產生頭痛、嘔吐、意識不清或類似中風現象。

(四)肝臟轉移
當百分之五十的肝臟受損,會出現肝功能異常,比如黃疸異常現象。

(五)腎臟、腎上腺轉移
當癌細胞轉移至腎臟或腎上腺時候,並沒有特別症狀,卻常合併其他器官轉移。
往往一旦出現症狀,已經轉移出去了,才被發現。

肆、病人全身虛弱

因為病人身體內已有很多癌細胞,癌細胞會耗去很多能量;若有些癌細胞會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時候,會造成身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減低免疫力,這情形較常顯現在小細胞肺癌病人身上。

由上面的陳述,讀者定能了解肺炎、肺癌是不同的病況,唯一有關聯的是:我們都要非常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就是要加強我們的免疫力,致病原或者細胞突變,第一關都靠免疫系統對抗。我們人體的免疫功能很好,即使受到少量病菌或病毒侵犯,也不一定會引起肺炎;至於肺癌,若有良好的免疫力,也能早期被偵測到,可以立即補救、矯正。總之,肺臟一旦受傷害或切除,都影響我們日後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多注意。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2014/12/26 「知識因分享,而成為智慧」

My EMBA

知識因分享,而成為智慧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4/12/25
EMBA雜誌編輯部/文

EMBA雜誌電子報 - 20141226

將EMBA雜誌上的觀念和案例,
當成未來發生的事情討論,
讓團隊更開放心胸,深入對談,也更快產生共識。

「閱讀可以增加知識,對談卻能夠啟發智慧。」寶島眼鏡人資長周克倫說。

國內連鎖眼鏡第一大品牌寶島眼鏡,從去年開始,公司為主管訂閱EMBA雜誌,透過每月一次,主管輪流簡報重點文章,並且一起討論問題的方式,運作讀書會。

總經理林俊雄在公司內部刊物表示,讀書會初期,很多主管是為報告心得而閱讀;幾個月之後,六成理級以上的主管,主動將閱讀EMBA雜誌當成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一,期待在字句之中,找出有助於工作的做法或創意,以讓團隊變得更好。

周克倫表示,讀書會是以小換大,就算你來不及看完整本雜誌,也可透過別人的分享,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而平時在討論公事時,各部門之間難免有些不同意見,但當團隊把雜誌的管理觀念、企業案例,當成未來會發生的事討論時,團隊會更願意深入對談,也因此產生凝聚。將來在討論工作中類似的議題時,因為有了前端讀書會討論的鋪陳,共識就能更快產生。

對員工來說,讀書會除了是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也是向公司提出建議的好管道。舉例來說,三三七期EMBA雜誌的「成功企業的七個會議秘訣」,介紹了谷歌、蘋果等公司提升會議效率的方法。「這篇文章,讓我們檢討自己,經由重新討論,凝聚共識。我們正準備把討論出的開會準則提出,成為公司改善會議運作的重要方向。」周克倫說。

此外,在某次的讀書會中,「換個角度看員工離職」這篇文章的討論,開啟了一個過去不曾提起,但卻一直存在主管們心中的話題。這次的討論,讓主管們重新思考,無論員工因為什麼原因離開,如果他們回來了,公司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他們會不會帶給公司更多資源?周克倫指出,「如果是以前,我們很有可能拒絕,但因為這次討論,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認為應該要更審慎評估,甚至重新思考公司人資策略。」

周克倫認為,讀書會對於同仁的表達、傾聽,和吸收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很多知識都是資料,但EMBA雜誌就像是一本管理的故事書,有許多例子,讓團隊能從故事中了解管理的意涵,不只自己懂了,還能夠分享給別人。知識也因分享,而成為智慧。

文章來源:EMBA雜誌網站(201412月)


2014/12/26 「公司該許什麼願?」

《企業策略》

公司該許什麼願?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4/12/25
EMBA雜誌編輯部/文

EMBA雜誌電子報 - 20141226

如果公司碰上神燈精靈,但是這次他不給三個願望,只給一個,而且內容被限制為「公司會在某某方面成為業界第一」,公司該許什麼願?

成功雜誌(Success)發行人哈地(Darren Hardy)在十一月出版的新書「創業雲霄飛車」(The Entrepreneur Roller Coaster)中,請中小企業主思考這個問題。

哈地有許多機會近距離觀察成功的企業人士,他指出,關於這個問題,一般人可能會想到三個願望:第一,公司會有最好的產品。最高品質的產品就會贏嗎?答案是:不見得。世界上有好多家明星主廚開的米其林三顆星餐廳,然而全球第一的餐廳還是麥當勞。

他看過無數創業者不斷投入時間,企圖創造出最完美的產品。不幸的是,很多公司最後都關門大吉。

第二,公司會有一流的管理團隊。許多中小企業主一直認為,如果公司找得到,也請得起所有最好的人才,前途一定無量,但事實並非如此。

二○○四年,美國派出夢幻籃球隊參加奧運,集結了NBA一時之選的明星球員,然而這樣的黃金陣容最後只得到了銅牌。哈地認為,組成夢幻團隊本身就是很夢幻的想法,安隆公司(Enron)由一流的人才組成,但是因為公司強調的價值錯誤,最後出現了毀滅性的收場。

第三,產品會有最大的利潤。經營公司的本質不就是盡可能拉大售價與成本之間的差距嗎?問題是,利潤再高,只要賣不出產品,一切等於零。

哈地表示,以上三個答案都不應該是公司的選擇。擁有業界第一名的銷售與行銷能力,才是最好的願望。

他以iPod為例指出,蘋果公司不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出MP3的公司,事實上是第八個,已經比對手遲了四年才進入市場。iPod絕對沒有比其他產品明顯好上許多。推出時,科技界並沒有覺得這個產品有多了不起,而且一開始的銷售成績也沒有多好。

iPod是在二○○一年推出,當年蘋果公司的營收不僅沒有成長,反而下降了三三%;隔年一樣,營收下降了二%。一直到二○○三年,營收才成長了一八%;二○○四年,iPod終於完成獨霸,在音樂播放器市場搶下超過七成的市佔率。

哈地指出,iPod最後的成功,是因為蘋果公司在銷售與行銷上的使力終於發酵。其他公司早已經製造出可以儲存一千首以上歌曲的產品,但是賈伯斯一句「在你的口袋裡放入一千首歌」的包裝,以及之後不斷重複強打這個概念,讓蘋果贏得了這場比賽。

哈地的經驗一再證明,高達九成的機會,產業領導品牌不是最好的產品、人才或利潤,而是最懂得行銷,能夠賣出最多產品的公司。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40期(201412月出版)



2014/12/26 「一點思考」…… (49)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4/12/25

企業應該維持在永恆的半融狀態,隨時都能因應外界的趨勢而行動,隨時都在做新的嘗試。

-摘自EMBA340期「推動變革,大家一起來!」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2014/12/25 「別再以為年輕人都是小屁孩!」

別再以為年輕人都是小屁孩!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23
2014/12/22
作者: Ms. ValentineMMDays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225


九合一選舉落幕了!台北市由政治素人柯文哲席捲85萬票,寫下歷史。這場選舉被稱為年輕人參與度最高、新媒體影響力史上最大,傳統媒體影響最小的選舉,也敲響青年力量在傳統政治場域,確實發揮影響力的樂章。

緊接著,12月中,剛成為亞洲首富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來台演講。雖然台下坐的滿是台灣最成功的企業家及政界人士,馬雲開宗明義: 創新是年輕人的事情,儘管有些老企業家可能幹得不錯,但總體來講,年輕人會幹得更好,「我曾經跟金庸先生探討過一件事情,常在他的小說裡面發現,年紀愈大的人武功愈高,我覺得這是違反規定的,我們應該把機會給年輕人!

這樣的氛圍,讓人想起不久前一場短短幾十分鐘的論壇,每每想起場景,不免感觸,不吐不快。

10月底某個周間下午,在台北的遠東飯店三樓,台灣知名媒體舉辦兩岸高峰會,現場操著大陸口音的聽眾不少,混雜著西裝筆挺,台灣的企業主管及學者。

那場論壇嘉賓是來自廈門的美圖網/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與台灣創業加速器App Works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主持人則是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

對談的賣點在於,一位是見證大陸互聯網崛起黃金十年的天使投資人蔡文勝,一位是台灣技術研發重鎮工研院領導人蔡清彥,另一位則是扮演台灣年輕創業世代的林之晨。

常常兩岸跑的蔡文勝,他先鏗鏘有力地指出台灣四大不足:

第一,台灣重視服務,輕視創新,台灣講究服務及管理的行業都做得特別好,例如餐飲、代工製造業,但是對於產品創新、品牌創新非常薄弱。

第二,台灣比較重視工業,輕視互聯網,在互聯網領域沒有任何大的突破。

第三,台灣重輩分,輕視人才。在台灣,一個年輕人出來,從科員做起,等到要做副總經理,已經過了二十幾年了,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應該讓有能力的人出頭,而不是比誰資深。

第四,台灣重視規則,忽視效率。不管是之前投資遊戲公司,或是近來美圖公司要到台灣,申請許可之繁瑣,沒有半年辦不下來,蔡文勝批判這樣的效率都非常不利於創業生態的發展。

就在這段批評指教之後,不太確定主持人、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出了什麼狀況,正要介紹林之晨出場時,在台上停頓近20秒鐘,一邊翻找手上四、五張提點的書面資料,現場一片靜默,空氣彷彿凝結…。

最後他才侷促地說出「厄…就是說,林之初先生是網路創業前十年,後來做投資,就是加速器,這個App的投資都是年輕人的事情,這個年輕人熱衷App創意、創業,是不是請林之初來談一下…」

整場論壇下來,蔡清彥仍不斷強調台灣最重要的優勢在於製造跟硬體,認為要加強軟體,就能繼續有科技業的黃金年代。等於仍然用硬體製造的思維,來思考軟體創新,恐怕還未察覺行動互聯網時代,馬雲所言,「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商業模式轉變。

姑且不論林之晨及他App Works的成績,如此場景都太令台下聽眾驚訝。一向自詡帶動台灣下一波產業發展的工研院掌門人,就連講者的名字都說錯(2),連生平介紹,也如此淺薄與不足,恐怕並未從去理解新一波創業生態,對比美圖秀秀董事長蔡文勝幾分鐘前批評的,「台灣太重視輩分,不重人才、忽視互聯網,太重繁文縟節,不重效率」,實在是極大極大的諷刺。

回頭看看工研院歷史,在1980年帶出聯電,1987年再孕育出台積電,曾走過輝煌時代,也讓台灣二十年來享受豐碩果實。然而,曾幾何時,工研院,恐怕已經不是帶領台灣產業最前瞻的火車頭,恐怕最終淪無足輕重的研究單位,又抑或守舊的政府附屬機關?

雖然這停頓的10幾秒鐘,可以解釋成一時間的口誤,抑或只是一次性的準備不足,但這也實在透露一位、曾經可以是產業開創者的工研院領導人,對互聯網時代革新落後,與年輕時代的創業活動距離遙遠。蔡清彥博士的表現,著實讓人為他捏了把冷汗!

或許,這些「大人們」要獲得年輕世代的尊重,應該走出學術高牆,隨意走進一家加速器,或是找幾個年輕人談談他們的生活與想法,別再把年輕人都當成小屁孩,放下那心中驕傲的獅子,真誠傾聽、學習、與放手,真心認定年輕人會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是要立即要執行的功課,否則還是趁早告老還鄉吧!

(本文轉載自「MMDays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





2014/12/25 「金靖恩:因應獨居時代 值得關注的3A銀髮商機」

金靖恩:因應獨居時代 值得關注的3A銀髮商機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2/23
2014/12/22
作者: 金靖恩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225 - 1



台灣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盛行,長者與子女同住的三代、四代同堂比例高,獨居的老人大部分是退休的老榮民。然而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台灣獨居或與配偶同住的老人比例在五年前就已突破20%,現已有愈來愈多老人選擇不依附子女,單獨和配偶生活。

美國由於地理因素,大部份子女的工作地點都和父母相隔甚遠,老人獨立生活的比例更高—在所有非居住於安養機構的老人中,超過半數(55.1%)僅與配偶同住,且有將近30%獨立居住。雖然幫助老人獨立安居是個龐大的議題,需要政策與制度面的配合,但面對日益增長的獨居趨勢,這幾年台灣與美國都有許多新創事業開始瞄準獨立生活的銀髮商機,透過創新產品與服務分攤子女照護的負擔,讓獨居老人生活得更安心。

一、穿戴式科技+智慧型裝置

有照護高齡長輩經驗的人都知道,意外跌倒幾乎是所有老人與家屬的惡夢,老人家不僅怕摔,更怕的是摔倒時沒有親人在身旁。曾是IBM工程師和企業解決方案顧問的許賓鄉,當初就是因為一手帶他長大的奶奶在家中不慎摔倒,促成他投入銀髮產業的契機,成立「蓋德科技」,研發出台灣第一支智慧型照護手錶。

他們先歸納了幾個長者照護的共同需求:摔倒偵測、血壓與血糖指數追蹤、發生意外時需緊急呼救,以及預防走失…等,再把這些功能通通塞進小小的手錶中。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225 - 2
▲蓋德科技研發的智慧型手錶。(圖片來源:蓋德科技官網)
 因此,這支智慧型手錶不僅能偵測摔倒動作,還具備緊急通訊與GPS定位功能,阿公阿嬤如果不小心走失或發生意外,只需按下一個按鈕,3秒鐘就能同時完成通話、定位與通知,一方面聯絡手錶上綁定的親屬電話或直接聯繫蓋德合作的電話中心,並透過內建的GPS定位功能,讓家屬與急救員能順利找到人。另外,阿公阿嬤在家裡測血壓、血糖等健康指數時,資訊不僅會自動傳回手錶,也能同時傳給綁定的手機電話/App,讓家屬隨時掌握老人家的健康指數。

有趣的是,兩年前美國也有一個團隊(Lively)開發出智慧型照護手錶,一樣具備按鈕即可撥號求救、附有計步工具追蹤運動狀況等功能,但他們另外搭配手錶推出各式小型的感應器,能裝在藥盒與冰箱上偵測老人的服藥和進食習慣,再將資料回傳至手錶,定時提醒老人服藥、用餐。
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 20141225 - 3
Lively研發的智慧型手錶。(圖片來源:Lively官網)


一樣是智慧型手錶,美國Lively利用附加的感應器以及美觀的設計做出市場區隔,而蓋德科技則是建立起結合手錶、APP、雲端平台以及各大醫院的居家照護生態系統,讓服務更完整。

二、無障礙載具+共享經濟 

在家獨居的長者,往往害怕需要坐輪椅的那一天,尤其是台灣許多老舊公寓沒有電梯,坐上輪椅後除非有鄰居的幫忙,否則幾乎無法獨立踏出家門一步;即使真的順利下樓,要到遠一點的地方去也缺乏合適的交通工具。

台灣「多扶接送」的創辦人許佐夫,當年就是因為90多歲的外婆受傷坐輪椅,卻發現公車難等、公營的復康巴士難訂、許多計程車又拒載輪椅等問題,讓他創辦台灣第一間提供專業輪椅接送服務的公司,成為老人家的第二雙腳。

多扶的接送服務不限定用途,阿公阿嬤想要逛街購物、看醫生、去美容院洗頭、或是去郵局寄信給老友等等,都可以提前預約叫車,不用苦等兒女下班接送;多扶也提供「爬梯機」服務,讓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能順利克服出門的第一哩路。

對於那些還可以行走、但子女都不在身邊的老人,除了公車與傳統計程車之外,還有哪些更人性化的代步選擇呢?美國有個就讀醫學系的年輕人看見祖母因為不能開車而失去行動自由,而父親與姑姑又為了排班接送祖母忙得暈頭轉向,他便想到何不串連身邊有車、有空檔、又有醫學知識的同學們,兼差擔任阿公阿嬤的貼心駕駛?

於是這個被稱作「老人版Uber」的新創事業Lift Hero誕生了──他們徵召具醫療背景的年輕人擔任駕駛,用自用車接送老人就醫、用餐與逛街購物,甚至提供陪同購物與用餐的服務。對於阿公阿嬤來說,這些有熱忱的年輕人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親切,且所有駕駛都至少通過急救訓練認證,讓老人家更放心;對這些年輕駕駛而言,利用空檔兼差同時又能陪伴孤單的老人,何樂而不為?

類似Lift Hero這種善用閒置資源的「共享服務」模式,已成為美國近年來明顯的創業趨勢,不過在台灣有車的年輕人不多,且類似Uber的私家車服務目前還面臨牌照規範爭議,較難複製Lift Hero的成功經驗。然而對於老人接送市場,台灣的計程車隊也許大有可為。

目前提供老人接送服務的計程車隊僅是少數,且駕駛人與車況素質不一,若能有更多業者加入,使供給量漸趨穩定,並在基本的接送之外提供長者上下樓梯的背扶協助、為駕駛提供紮實的急救和醫療常識訓練,或在車上配備緊急呼救系統等加值服務,不僅能減輕子女在照護上的負擔,車隊業者也能搶進日漸龐大的銀髮市場。

三、可得(Available)+ 友善(Accessible)+ 可負擔(Affordable

除了上述案例與趨勢,未來也將有愈來愈多新創企業為長者提供便利、友善又可負擔的銀髮服務。例如由一群年輕藥師組成的iHealth團隊,即首創處方藥宅配服務,不僅由專業藥師親自送藥到府,額外提供藥物諮詢、衛教指導與轉診介紹,為阿公阿嬤的用藥安全把關,更重要的是他們與健保局配合,因此民眾不需支付任何費用,造福了許多負擔不起運費、又不方便出門拿藥的獨居長者。 

與台灣相鄰的日本,更是有多到數不清的創新銀髮服務和產品,有志結合商業與社會影響力的創業者不妨將此納入考量,為日益龐大的銀髮族群建立起兼具可得(Available)、友善(Accessible)又可負擔(Affordable)的銀髮生活圈吧!

photo creditAdRikTa(CC BY-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