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2013/11/30 「【60秒Cheers】台灣愛普生 林玲華:永遠要學會「取捨」」

60Cheers】台灣愛普生 林玲華:永遠要學會「取捨」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28
2013-11
影音
作者:李欣岳(採訪)、王創緯(攝影)、羅儀修(剪輯)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130
圖片來源:王創緯


60, Cheers!】台灣愛普生國際採購事業部總經理林玲華:改變你的思維,聰明做好時間管理


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被工作追著跑嗎?台灣愛普生國際採購事業部總經理林玲華給你最寶貴的建議…

60秒,一個好建議,讓你工作更上手,生活更快樂!

一週一題,由各行各業的精采人物給你一分鐘智慧精華,讓上班族快速掌握職場心法,週週能量滿滿!

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被工作追著跑嗎?台灣愛普生國際採購事業部總經理林玲華鼓勵大家:

每天找一段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整理一天的思維。

重新對準工作目標,改變思維去找更好的方法。

同時,永遠要學會取捨,讓自己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2013/11/30 「懂說話,帶人衝突、尷尬時刻都bye-bye」

懂說話,帶人衝突、尷尬時刻都bye-bye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28
2013-07
Cheers雜誌124
作者:蔡茹涵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130
圖片來源:煠珣


好人緣帶來好人脈。身為經理人,你的話語在職場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更需要懂得在什麼樣的情境,就說什麼話。「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點出人際溝通容易發生衝突的3種情境,實戰教學說話之道,讓你開口時,輕鬆化解尷尬時刻,成為職場人氣主管。

回憶一下自己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你容不容易交到新朋友?在不熟悉的社交場合中,你是否也曾面臨坐立難安、不知從何聊起的窘境?

事實上,無論身處學校或社會,擔任職務是基礎或高階,終其一生都會派上用場的能力,就是溝通的技術。

而談起溝通相關領域,多數人會聯想到聞名全球的「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如今在超過86個國家設有分支、畢業學員超過800萬人的「卡內基訓練」,正是他一手創辦而成。而在他長達43年的教學生涯中,貫串所有論述、不曾改變的核心價值是:不批評抱怨、給予誠摯的讚賞、了解別人真正的需求。至今,這些要點仍影響著全球無數人。

他的經典著作《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也針對各種令人困擾的互動情境提出建議。其中最實用的3堂課就是:初次見面的印象建立、爭執時說服他人的技巧,以及擔任主管時如何與部屬維持正面互動。究竟,我們該如何因應這3種情境,展現卡內基的溝通技巧,讓自己懂得「說話」?

溝通情境1:別敷衍!重視對方才有好感覺

怎麼讓素不相識的人,在簡單交談之後,馬上對你產生好印象?卡內基引用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耶穌基督的「你要別人怎麼待你,就得先怎麼待人」等兩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儘管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但有些事情是人人都會產生好感的。根據卡內基的觀察,想讓新朋友留下良好印象,有幾種基本做法:主動關心、保持微笑、多喊對方的名字、認真聆聽,以及談論對方有興趣的話題。而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讓你的談話對象感到自己很重要。

「當你拿到一張團體照,第一個尋找的人,一定是自己,」卡內基舉例。沒有人會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只要注意相處時的言行舉止,不斷展現出對另一方的重視,自然能給人愉快的感覺。

在上述的訣竅中,做起來不難卻最容易為人忽略的一點,就是「多喊對方的名字」。卡內基曾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名字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動人、最有魔力的語言。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親身感受過呼喚名字的力量。一次,他飛往馬尼拉開會,早上6點多,旅館屋頂就傳來了敲打聲音。一氣之下,他立刻抓起電話,告訴總機:「找你們的經理說話!」

幾秒鐘後,經理的聲音出現了。第一句話就是:“Good morning, Mr. Hei.”當場,黑幼龍的怒氣就消失了。

記住一個人的名字,並且流暢地叫喚出來,毋須多表示什麼,就是對他最大的關注和恭維。

溝通情境2:別衝動!有些說法比辯論更有用

無論日常生活或職場,難免都有與人意見相左的時候。你會選擇退讓、尋求共識,還是索性和對方爭辯到底?

卡內基指出,無論你的立場再正確、周全,都不可能從辯論中獲得勝利──如果你辯輸,那當然是輸了;但在你辯贏的同時,也已經把對方攻擊得體無完膚,更傷害了他的尊嚴。

對此,卡內基擬定出3個步驟,只要能耐住性子,採用以下的方式溝通,不僅能表達立場,甚至還有機會讓別人心服口服採用你的意見!

避免直接說:「你錯了」

率直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就像一記朝對方揮出的正拳,很可能只帶來反擊,而不會改變他的想法。

卡內基建議,即使你確信對方說錯了,也不妨試試這樣開口:「我有另一個想法,不曉得對不對。你要不要給我一點意見?」

設法讓對方多說幾次:「是」

這個方法延襲自蘇格拉底的辯論技巧,意指與別人交談時,不要先討論你不同意的事,而應該多問些溫和的問題,不斷強調雙方認同的部份。換句話說:你們都是在為同一個結論而努力。

卡內基強調,可能的話,最好讓對方沒有任何機會說「不」,因為只要說過一次,所有本性裡的自尊都會被喚醒,他會想辦法繼續堅持下去。

舉例來說,當銀行行員遇到顧客不願填寫親友資料,可以這樣回應:「我了解,那些資料確實牽涉到個人隱私。但是,假設有天你遇到什麼意外,是不是願意讓銀行把財產轉給你所指定的親人?」這種問句, 多半可以引導出正面回應的答案。

正如同卡內基的觀察:不斷讓對方回答「是」,可以讓他轉移對原先問題的注意力,以另一種角度思考你的建議。

讓對方覺得「這個主意是我想到的」

多數時候,人們對自己的想法都比較有信心,所以你應該引導對方順著你的方向,自己提出結論。

比如說,深受美國前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器重的陸軍上校愛德華‧豪斯(Edward House),就曾在《星期六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上分享他的個人技巧:「我曾與總統討論一個政策,他本來非常反對我的看法,但是藉由反覆討論,這個觀念已無意間深植他的腦海。在某個晚宴上,他主動向別人提出我的意見──那已經變成他的意見了!」

溝通情境3:別開罵!糾正錯誤也能不傷人

對待部屬,如果報以尊重、肯定和適時的讚美,可以贏得所有人發自內心的認同。 但是,職場畢竟是講求績效、公私分明的場合。當平日相處融洽的部屬不慎犯下過錯,甚至造成部門損失,該怎麼開口,才能既發揮糾正效果又不傷人?

在這種「上對下」的人際溝通上,卡內基仍認為,友善、尊重以及發自內心的建議(而非批評),才是保持友好關係、提升團隊向心力的長久之道。

無論你心裡有多焦急,在開口喝斥部屬前,請嘗試以下3種做法:

以詢問取代命令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指使,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只要經過巧妙的修飾,就會變得像是「建議」,而非「命令」。

比如說,當時間已經逼近交貨期限,員工們卻還保持著原本的步調,與其板著臉下令趕工,不如把員工召集起來,詳細敘述目前的情況,並開始提問:

「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快速度?」

「大家要不要提供建議,一起來分配工作,讓這批貨順利生產完畢?」

提問不僅可以改正錯誤,還能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樣的管理方法更容易獲得合作和尊敬。

顧及對方的面子

你是否曾在公開場合指責部屬,而忽略了他的自尊心?

卡內基建議,主管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後,適時加上幾句關心的話,可以達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糾正企劃書上的錯誤後,別忘了對部屬說上一句:「但你的企劃內容非常有創意,下次如果有新的點子,多來找我討論!」

讓錯誤看起來有改善空間

卡內基強調,直接告訴員工「你的報告看起來很蠢」,只會完全打消他們追求進步的念頭。相反的,如果不斷提醒他「我對你很有信心」、「你有潛力,只是需要多花點時間想想」,反而能讓他們全力以赴,以求超越過去的自己。

無論是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說服對方認同你的觀點,或是以「激勵」的方式管理部屬,卡內基提出的建議都植基於他的核心價值:不批評、誠摯的讚賞,以及了解別人真正的需求。

透過「人際溝通大師」的經驗分享,掌握這些要點,只要多加練習,你也能隨時隨地找對人、說對話!

卡內基的9大領導者溝通心法

1.凡事都以真誠的讚賞與感謝為前提

2.以間接的句子指出他人的錯誤

3.先說說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批評別人

4.以詢問來取代直接命令

5.學會顧及他人的面子

6.只要部屬稍有改進即給予讚賞

7.給部屬一個他願意全力追求的目標

8.讓部屬覺得犯下的過錯很容易改善,不需要太挫折

9.引導部屬這麼想:「儘管是照著你的意思做,但因為結果是好的,我也很有成就感。



2013/11/30 「愈害羞愈愛表演?」

愈害羞愈愛表演?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28
2008-11
Cheers雜誌98
作者:祝康偉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130
圖片來源:杜志剛

別急著羨慕螢光幕前那些閃亮巨星,因為他們有可能比你我還要害羞。為什麼害羞會變成一種能量,讓他們能躍上舞台,不斷突破自我?

伍迪‧艾倫(Woody Allen)、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艾爾‧帕西諾(Al Pacino)、湯姆‧漢克(Tom Hanks)、李察‧吉爾(Richard Gere)、金‧凱瑞(Jim Carrey)、哈理遜‧福特(Harrison Ford)還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正確答案是:「全部!」

你大概很難相信妮可.基嫚會這樣形容自己:「很自然地我會想要消失在黑暗的戲院中,我實在太害羞了。」在《教父》(The God father)三部曲中皆扮演錚錚鐵漢角色,後來以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艾爾.帕西諾,也曾出人意表的描述:「我的第一個語言是害羞,只因為被推向鎂光燈,我才能夠學習如何因應害羞。」

為何看作退縮的害羞,能轉化成反差極大的表演欲,讓他們在舞台發光發熱?

根據創立美國史丹佛大學害羞診所、享譽國際的害羞研究泰斗菲利普‧辛巴多博士(Philip G. Zimbardo)以「內向、外向、害羞、不害羞」4個象限分類,這幾位好萊塢大明星應該都偏向「外向害羞型」,也就是台下害羞,台上看起來不害羞的一群。

表演,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釋放害羞的「出口」,也是暫時忘卻自己的「投射」。

演戲,讓梁朝偉打開一扇心窗

將目光拉回我們周遭,港星梁朝偉也是一個符合這樣特質的例子。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無論是詮釋《花樣年華》裡的周慕雲,還是《色|戒》裡的易先生,在「溫柔」與「暴烈」兩個極端間游刃有餘的他,連在一些無厘頭的喜劇中,也能全然放開。

如此功力,讓一位大陸主持人埋怨,為何受訪的他始終低頭沈默,之後梁朝偉才開口:「我是個非常害羞的人,所以我才會去當演員,因為可以永遠躲在一個角色背後,不用做我自己。當我跳出一個角色後,反而會覺得很不自在,別人會說變得很靦腆、拘謹、不自然,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

在梁朝偉與劉嘉玲不丹婚宴中受邀的少數台灣人中,資深娛樂記者出身、也是名作詞人的梁鴻斌,以多年友人角度觀察:「梁朝偉出生單親家庭,又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在害羞性格背後,戲劇正好是他逃離自我的一扇窗。」

不過,逃離面對自己的動機,並非讓他發光的主因,重點是:「他非常用功,每進入一個角色,必定用盡力氣。像是《色∣戒》開拍前,他就把劇本看過千遍,不僅倒背如流,還研究早期黑白國語電影裡的口白,並盡量讓自己面容乾涸,揣摩原著中易先生『鼠相』的神態,」梁鴻斌嘆服地說。

李安的鋒利,藏在電影裡

同樣具有強烈表演能量的導演李安,他的舞台不是真的舞台,而是電影屏幕後方。

因為自己也是導演的緣故,李崗對哥哥李安的心路歷程,特別心有戚戚。

他分析,貌似謙沖的李安,其實是將鋒利藏在電影裡。這叛逆的能量,除了台灣戒嚴的成長背景,父親的權威管教也是原因,「人性總在追求一種平衡,害羞的人壓抑,卻也渴望被注意、認同,電影導演剛好提供這樣的機會。」

有趣的是,置身剽悍的西方導演世界,陰柔的李安看來雖是「異數」,但其柔軟的姿態,卻成一種優勢。

李崗分析,因為每當新片開拍,面對全新的拍攝團隊與演員,害羞帶來的謙虛,往往讓他沒有稜角,與人相處自如,且能像海綿一樣,快速吸收所有經驗。

尤其對照國內外許多知名的大導演,李安顯然更討喜且有觀眾緣,因為他的靦腆與害羞,會讓許多人產生共鳴感,大大縮短了與一般人的距離,而不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

另一方面,因害羞隱忍的委屈,也讓李安累積出勇於挑戰的強悍。

例如,執導沒有西方導演願意接手的《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以一個外國人身分,直搗美國1970年代中產階級家庭價值的《冰風暴》(The Ice Storm);抑或大膽結合代表美國立國精神的牛仔,與被保守派視為禁忌的同性戀議題,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都直逼人心最深的矛盾與掙扎,讓人無所遁逃。

將害羞變成正面能量

此外,華語歌壇小天王周杰倫、喜劇演員郭子乾、作家暨廣播主持人王文華都是害羞一族,卻都靠著不同型態的表演,讓自己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令人矚目的公眾人物。

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吳靜吉看來,他們這些表演的才華,一部份來自天分,一部份在於深知自己的害羞,並積極有創意地尋求方法,探索自己,將困窘多時的害羞,變成一種正面的能量。

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在「表演」這個創意的療癒過程中,找到自己所愛的專業,從專業的表現上增強自信與自尊,因而獲得他人的肯定。

當有了人生的高度,害羞偶爾湧出時,就不會是令人挫敗的拉力,而是化成深沉內斂的氣質,讓他們的表演更加豐富與細膩。





2013/11/30 「敢請教,同學就是經營顧問」

敢請教,同學就是經營顧問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28
2013-11
Cheers雜誌158
作者:陳怡伶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130
圖片來源:廖祐瑲


在誠品、金石堂書店與國際機場等100多個通路上架的文創品牌「木匠兄妹」,轉型自家庭式代工的木工廠,如今已行銷到美國、日本與香港。創辦人周信宏背後最大的資源,就是EMBA的師資團隊與來自各產業的同學。

「木匠兄妹既不是服務業,也不全是休閒產業,市場上有沒有人跟我們相似?他們是怎麼做的?念了EMBA,我才找到答案!」木匠兄妹木工房創辦人周信宏道出他在創業最忙碌的時候,仍決定就讀EMBA的理由。

3年前, 周信宏透過上課,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由他與妹妹創辦的「木匠兄妹」品牌,除了在台中市后里區有「木匠兄妹木工DIY休閒園區」,更擁有品牌設計團隊,規畫玩具、家飾、生活用品與小家具等產品線,在誠品與金石堂等連鎖書店、五星級飯店、美術館精品店及各觀光景點與機場都有販售,海外則跨足到美國、日本與香港等地。

木匠兄妹的前身,是由周信宏父親經營的小型木工代工廠,原本擁有30幾位員工,受10多年前製造業大量西進衝擊,2年內被迫結束營業。

當時在台北上班的周信宏每次回台中,看到退休後的父親依舊每天巡視廢棄工廠,心中不忍,決定與當音樂老師的妹妹想辦法活化閒置廠區。於是,他們結合后里鐵馬道等景點與DIY風氣,將木工廠轉型為休閒園區,並推出文創品牌。

微型創業,也有適合的經管課程

然而,完全沒有經營管理背景的周信宏,儘管靠著一步一腳印,漸漸由「車庫創業」的規模,擴大到10幾人的經營團隊,卻不知道該如何有系統地管理;加上在市場上缺少人脈,單打獨鬥時,更深感資源不足。

起初,周信宏跟很多小型創業家一樣,害怕針對專業高階經理人的EMBA課程無法符合微型創業的特殊需求;不過,他深入研究後發現,愈來愈多學校開始有客製化課程,最後選擇的逢甲大學EMBA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組,課程即偏重創意與美學。像「節慶與事件行銷」這類學分非常生活化,讓他很容易將理論與實務結合。

周信宏舉例,有一堂必修課,老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談世界經濟,他才驚覺,原來台灣在地產業也應該具備國際觀,因為全球化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美國的次級房貸風暴一樣會左右自己公司的營運。

以往他並不在乎美元與新台幣的匯率變化,上完課後不但會特別注意,還開始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CNN新聞等。「等局勢影響到自己時才發現,已經來不及挽救了,父親的工廠就是最好的例子,」周信宏透過課程,對此體會特別深刻。

異業交流,讓產品打進五星級飯店

此外,大部份同學來自文創產業,每次上課,就像向專業企管顧問諮詢,短短幾小時,能解決很多工作煩惱。

像他當時最大的困擾,是公司缺乏制度、沒有明確的部門,員工有問題,第一個找他處理。例如以前都是他直接拿錢給員工採買材料,上課後才了解要建立採購流程,包含報價、開會、編列年度預算等步驟。

隨著規模變大,他也面臨到世代管理等問題,後來他發現其他同學也會遇到這些難題,便一一詢問別人的解決辦法,再調整訂出最適合自己公司的政策。

周信宏建議,念EMBA之後,最寶貴的就是同學間的交流,透過異業學習,往往有驚喜出現。像是木匠兄妹產品的行銷通路,最近成功打進五星級飯店,就是在飯店擔任高階主管的同學所建議。

雖然品牌還年輕,但透過EMBA課程,周信宏得以快速累積人脈與擴展視野,也為他未來的事業版圖畫下更大的遠景。

周信宏小檔案

文創品牌木匠兄妹創辦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逢甲大學EMBA文創組畢業。曾擔任過東森幼幼台行銷企劃、廣告公司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