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2013/9/30 「日本浴場文化」

日本浴場文化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3/9/30
/倪采青

《羅馬浴場》口碑告捷,我接二連三被親人慫恿看這部片子。藍光片播放前,我還吵著說想睡覺,不過才看了開頭一小段,眼珠就黏在螢幕前了。這部電影說奇怪還真奇怪,演的是古羅馬人穿越時空,到現代日本學習溫泉文化,劇裏日文和拉丁文齊出,頗有一股不協調的另類幽默。我前半段一直笑,後半段卻是感動的,劇中想傳達的,是日本人對泡湯的熱愛與執著。

我以前的公司幾乎年年都開日本團,我的旅日次數已經手指腳趾加起來都數不完了。從北海道玩到琉球,行程各團不同,唯一不變的就是泡溫泉。

日本人泡溫泉不像臺灣人穿泳衣上陣,而是群體裸裎相見。溫泉旅館內分「男湯」和「女湯」,為了公平起見,通常每天一換,好讓泡湯客可以輪流享受到不同的風景。

日本溫泉講究「三泡」:第一泡晚餐前,促進食慾;第二泡在睡前,溫暖好眠;第三泡隔天晨起,精神奕奕。泡湯時,可穿著房間內附的浴衣前去。據說日本人在浴衣內是連內衣褲都不穿的,只配以木屐或夾腳拖鞋。腰帶要綁蝴蝶結還是死結沒人會管你,但切記前襟一定要是左上右下,要是穿反了,馬上從浴衣變壽衣,可是會嚇壞日本人的。

進了浴場,請把所有衣物留在置物櫃,帶著一條小毛巾就光溜溜進去沐浴吧。好害羞嗎?想太多了,其實沒人會看你。想省略沐浴的程序嗎?不,如此不衛生可是大為失禮。沐浴間都有小凳子讓你坐著沖澡,就有遮掩私處的作用,而即使你不會害羞也切莫站著洗,據導遊說她從前不懂溫泉禮儀時,大方站著沖澡,竟被同行的日本學姐罵「不要臉」,這才明白坐凳子之必要。

小毛巾可以帶進浴場,但只能包在頭上,不能浸入溫泉,否則會污染水質,招致白眼─以上都是導遊為了維護臺灣人在日本的名譽,特別對我們耳提面命的內容。但即使叮嚀到如此詳盡,都還是有意外,譬如,有人在浴池內游蝶式,把其他泡湯客濺得滿頭滿臉……

「日本導遊真不好當。」抽出藍光片後,我下了這個結論。






2013/9/30 「發現者,謎一般的人」

發現者,謎一般的人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3/9/30
/周重林、太俊林

講義雜誌電子報 - 20130930
陸羽從棲霞山麓到苕溪隱居,
專注《茶經》的創作,
此為《茶經》其中一頁(圖
/遠流出版提供)

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茶的發現者陸羽是個謎一般的人物。

他是棄兒,無人知其父母是誰。在佛家文化薰陶下長大,又不肯剃度出家,反而對入世充滿嚮往。 其相貌醜陋不堪,說話結結巴巴,卻在戲臺上表演出眾,被貴人賞識。飽讀詩書後,又不肯做官,最後隱居山野,專心事茶。

別人的名字是父母取的,陸羽的名字是自己取的;別人是用嘴巴和文字談儒釋道,陸羽是親身去體驗儒釋道所闡釋的人生哲學;別人是因為失意失志才在山水間尋找寄託,陸羽卻是因骨子裏熱愛山水而四處遊歷;別人拿茶當藥用,陸羽卻從茶中發現了與人相通的精神……

不知當陸羽在其自傳《陸文學自傳》中寫下「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時,是懷著怎樣的心情?

「認識你自己」是西方哲學的源頭,陸羽窮其一生是不是也為了認識自己?他對茶的興趣,是不是出自於對自身不可預測的命運的另一種觀照?或者說,當他宣稱發現了茶的祕密之後,其實也完成了對自己生命的探究?

研習《易經》後,陸羽為自己占得漸卦,卦辭云:「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漸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巽上,上卦巽為木,下卦艮為山。卦象為木植長於山上,不斷生長。漸,即漸進。鴻雁由海上飛來,先後棲息於灘頭、岩石、陸地、樹木、山陵、山頭,以次而進,漸至高位,最後豐滿。到了上九已是「夫無累於物,則其進退之際,雍容而可觀矣」。

鴻漸這個名字許多人不會陌生,錢鍾書流傳甚廣的《圍城》一書中的主人公就是這個名字。中國歷史上自陸羽之後,也有不少人用鴻漸這個名字,都蘊含著深意與期望。金庸的「降龍十八掌」就有「鴻漸於陸」一招,要義就是不管有多少外力影響,都能化被動為主動。

了解到這些,就不難理解陸羽為何自定姓為「陸」,取名為「羽」,輔以「鴻漸」為字了。他就像大雁忽然從海上而來,尋找那個可以棲息的地方。而他找到的植物,就是茶樹。來無影,去有蹤,是一種祕而不宣的情懷。

而他的尋找,是從反叛自己的成長地開始的。在陸羽小的時候,由寺廟的老師教他讀書寫字。有一天陸羽發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還說了大逆不道的話:「羽將授孔聖之文。」這可激怒了住持,陸羽遭到了懲罰,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污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但陸羽並不因此就放棄了心中的疑問,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師父知道後,擔心外典會影響佛家經典的權威,就把陸羽禁閉在寺中,令其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轉眼陸羽長成少年,十二歲時,陸羽選擇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離寺廟。後來混跡於戲班子,開始了優伶的生涯。

這是一個奇特的選擇,對於無父無母、無牽無掛的人,寺廟應是一個絕佳的落腳地,而孤兒陸羽卻捨棄寺廟,選擇做可以扮演不同人物的戲子,從單一向多彩過渡,並在編寫笑話和舞臺表演上展示出了自己驚人的才華,因此得到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

天寶五年(西元七四六年),李齊物把陸羽推薦給隱士鄒夫子為徒,陸羽的人生再次由鬧轉靜。系統學習了六年後,陸羽於西元七五二年(天寶十一年)別師出山。之後陸羽與竟陵司馬崔國輔相識相知,開始了他一生的品茶鑒水生涯。

西元七五六年(天寶十五年),陸羽出遊巴山峽川,沿途考察茶事。一路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所到之處,都關茶水之事。

陸羽品水的本領,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有記載。陸羽把天下水分為二十等,有「楚水第一,晉水最下」的論斷。而其品鑒功夫,更是令人絕倒。李季卿一直仰慕陸羽,便到揚州去拜訪他。李季卿帶來南零水供陸羽泡茶,陸羽經過一番鑒別後說,這個水是江水沒有錯,但絕不是南零水,看起來像是岸邊的水。開始打水的侍從還堅持說是自己親手打的,在陸羽注水入盆比較之後,侍從才承認,從南零打的水靠岸時已經倒瀉了一半,於是從岸邊打了水加進去。陸羽的神鑒本領令李季卿一行莫不駭愕,又深深折服。

陸羽自己做過一首詩明志:「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曾被皇帝詔拜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大祝,但他並沒有就職。「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帶著對山水的情懷,西元七六○年(乾元三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隱居,專注《茶經》創作。

詩僧皎然有詩作〈尋陸鴻漸不遇〉:「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雖未見陸羽,但陸羽高蹈塵外的隱士形象已全然被刻畫出來。當時的陸羽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麻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每日都到太陽西下,方才歸家。

這個時候的陸羽,已經是鴻雁有歸處。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山水茶。按照道家的意思,羽化本身就是得道的象徵。






2013/9/30「第10章 不要難為自己」

李嘉誠談 做人‧做事‧做生意 全集       

10章 不要難為自己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行銷管理報  ~ 李嘉誠談 做人‧做事‧做生意 全集      2013/9/27

【做人做事別太固執】

固執己見似乎讓人感到很性格,但更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頑固不化。

太固執的人總會自以為是,很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後,就認定是最終真理。如果別人有不同看法,就肯定是人家哪兒出問題了。太固執的人也很容易輕視別人、否定別人。太固執的人常常剛愎自用。三國名將關羽之所以最後敗走麥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固執偏激、剛愎自用。

太固執的人很容易對人產生偏見。在他們眼裡,如果爺爺是小偷,那麼他的孫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一個人從監牢裡出來,他這一輩子肯定不會做好事……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當老師,班級裡的「壞學生」永遠得不到翻身;讓一個太固執的人去做老闆,他的職員永遠不能犯錯誤。但是,世界「牛仔大王」李維的公司有三十八%的職員是殘疾人員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他們在那裡都做得好好的。

太固執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總認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他們對新事物其實根本不了解,但他們卻煞有介事地說出一大堆憑空想像的局限和不足,儼然像專家。他們會堅持認為電腦沒有算盤準確,即使他兒子還是個電腦工程師;他會認為生兒子當然比生女兒好,即使他女兒成了名人,他也會堅持認為這是上帝開的一個玩笑。

太固執的人肯定沒有好的人緣。要想改變這種壞脾氣,首先得試著去理解人,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抱著一個信條:在不了解一個人或一樣東西之前,別妄下結論。

【認準目標向前走】

回顧李嘉誠走過的歷程,你會發現他的行為軌跡與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驚人地相似。李嘉誠是個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新型企業家,他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與現代商業文化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我們不得不折服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暴利所心動,穩健地走他認准了的正途——房地產業。

一九五八年,李嘉誠涉足地產;一九七一年將長江工業改為長江地產,集中發展地產,次年又更名為長江實業,並成功上市。他當年的重大抉擇,現在越來越顯示出其正確性。

一九七六年,長江實業取得年經常性利潤五千八百八十七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六百三十五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增至五‧三億港元的歷史最好成績。由於李嘉誠採取了穩紮穩打發展地產業的策略,因而使自己在業界實力漸雄,名聲漸響。

而不少房地產商放下正業不顧,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物業抵押獲得的銀行貸款,全額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產更優厚的利潤,這種做法加大了房產開發的風險,後來暴發了香港著名的「銀行擠兌風波」,終使那些鋌而走險的商人遭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

當然,李嘉誠從事房產開發也是有原則的,與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不同,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公司形象。例如,一九七七年中期,李嘉誠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十五萬平方英尺。虎豹別墅為星系報業胡氏家族的祖業,據該家族的一篇文章稱:「所謂別墅,其實不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而是規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巍峨屹立的七層白塔,紅牆綠瓦的亭台樓閣、展覽館,碧波蕩漾的游泳池,動物雕塑裝飾著崖壁,還有敍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參觀、遊樂、購物、休息場一應俱全。到過虎豹別墅的人,無不稱讚它的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李嘉誠購得地皮後,在上面興建了一座大廈。遊客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一。李嘉誠遂停止在該地大興土木,儘量保留別墅花園原貌。他這樣做就是為了向社會輿論表明自己與一般商人不同。

【不要走向極端】

要麼很好,要麼很壞;要麼是躊躇滿志,要麼是萬念俱灰;稍受鼓勵就信心倍增,稍受打擊就萎靡不振。雖然說人生是一場戲,但你也不能故意把它搞得大喜大悲,這對身心是很不利的。

有極端思想的人往往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或者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事情開始之前,他們總會把事情的結果想像得很美好。由於看了一張介紹創業成功者的報紙,他們就會浮想聯翩:如果我也去創業的話,說不定我能賺個幾百萬,然後我就能買棟房子,另外再買輛車,當然也要給女兒買架鋼琴。而一旦事與願違,他們就會痛苦萬分,極大的反差加上沒有任何的思想準備定會讓他們消沉一段時間。

有極端思想的人往往是易衝動、缺少全面考慮的人。他們對一件事情投入得特別快,他們會調動一切情緒專心於一件事。當他受了別人的啟發,決定開始學外語時,他會專心致志地訂好計畫,而且立刻跑到書店買來外語書,還有一大堆參考書、工具書和MP3,他還會考慮到家裡的音響不行,馬上去買個新的。但學了三天後,就覺得計畫是否該改一下,參考書是否太深了。再過幾天,就會問自己:學了外語到底有什麼用?然後就可能像沒發生過這事一樣過起了原來的生活。

我們要試著去改變這種極端思想的做法。首先,要有接受挫折與失敗的心理。在事情開始之前,要告訴自己:結果越美,往往困難越多。

要出門旅遊,你不能光想海邊風景多麼迷人,在大海裡游泳是多麼暢快,到山頂眺望是多麼心曠神怡。你得想想在海邊曬半天會很黑,夜裡會皮膚痛,那座山很陡,小心不能摔跤。其次,我們在事前不要把結果想像得太完美,可以告訴自己:能有七分成功就算很不錯了。期望值不能太高,以免失望太多。

當然,我們也可以告訴自己:做事要多看過程,只要我們盡力就行了。萬一我們不幸遭遇失敗,我們應告訴自己: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平淡無奇的,我們只不過又回到了起點,讓我們從頭再來。

【別總是最後才後悔】

因為一件事做得不完美而後悔,或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傷害了別人而後悔,這都是難免的。但如果一個人經常性地話一出口就後悔,那就不大正常了。

這種壞習慣有時候是因為猶豫不決的性格造成的。有的人面對選擇時,總會考慮得無比周到。從大到小、從前到後,樣樣都考慮,到最後把自己都給搞糊塗了,不知如何作出選擇。好容易在別人的幫助下或在內心的催促下作出了決定,話一出口又馬上就會後悔,心裡想:可能作另外一種選擇更好。

考慮太多會使你「說了常後悔」,欠考慮也同樣使你「說了常後悔」。有些人喜歡信口開河,說話不著邊際,只管吹牛倒也無妨,問題就在一不小心就可能傷了別人,那就只有道歉了。

由於猶豫不決而常後悔的人,總會有種失落感。本來做出選擇是件很痛快的事,而對他來說卻是痛苦的事。去購買一樣東西本來是一種享受,而他卻體會不到這種滿足。上街去吃火鍋,走過日本料理店門前,會禁不住想:吃日本料理也不錯。火鍋已經在面前了,日本料理的香味還縈繞在眼前,火鍋的味道肯定減了一半。

如果你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你得在做決定之前先弄清楚:自己選擇的首要標準是什麼?在作選擇之前先把標準的順序排好,如果只想買支筆,能寫就行,那就挑支便宜的。在作出決定以後,只能想自己選的東西有多少優點,別去想別的,要有一種知足常樂的心理。

而如果是欠考慮、易衝動的人,就要告訴自己:凡事要三思而後言。特別是在感情衝動時,要立即警告自己:別光從自己角度出發,換個角度。和別人開玩笑,不能憑自己想像,你要想想他會不會生氣。在批評人時,也要想想對方會怎麼想,不能光顧自己發洩。承諾別人時,不能光讓對方滿意,要考慮一下自己能否承受得了。





2013/9/30「《文明的代價》精采書摘」

編輯室報告        

《文明的代價》

1%的人口擁有社會四分之一的財富

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歷史的一個陰錯陽差,我們直到今日還在承擔它的苦果。

執迷的腳步已經走到懸崖邊緣,還要繼續往前大步邁進嗎?

本書以美國為鑑,透析大崩壞的源頭和真相:當市場看不見的手失靈,金權的黑手趁機囂張肆虐,政治淪為服務利益團體的工具,經濟變成為富人量身打造的提款機,造成社會貧富不均、公義淪喪、短視近利、基礎建設凋敝、環境惡化。

繁華可能失而復得嗎?薩克斯認為,自由主義不是經濟效能的保證,只有回歸「混合型經濟」,讓政府和市場相輔相成,才是發展的長遠之道;而金字塔頂端1%鉅富的公民責任,以及其餘99%經濟弱勢的群眾力量,是導正市場機制與政府權能的關鍵,也是重建經濟正義,再造效率、公平、永續社會的契機。

金權政治、消費主義、產業空洞化、競爭力衰退、社會貧窮化,這些問題不單是美國獨有,反觀此刻的台灣,也正在上演這種種亂象與危機。薩克斯的診斷和處方,此時更值得這片土地上憂慮未來的人借鏡與思考。

文明崩壞的此刻,我們已然明瞭,有形或無形,文明社會的建立和維護都要付出代價。現在,讓我們重新思考:誰來為文明買單?


精彩書摘  

《文明的代價》精采書摘

摘錄自: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電子報 ~《文明的代價》    2013/9/27

自由市場的謬誤

自由主義者的極端

自由主義者不贊同政府透過課稅的力量促進公平或效率。他們認為這世上唯一重要的倫理價值就是自由,意謂每一個人都不該受到他人或政府的干涉。這種哲學就叫自由主義,主張個人除了尊重他人的財產和自由,對社會沒有任何責任。

根據自由主義者的思維,國家不該由社會責任來治理,而該受制於自由市場的力量與出於自願的私人契約,政府只需維護法律與秩序,包括保護私人財產。由於政府只該管理軍隊、警力、監獄和法院,因此稅賦應該砍到最低。自由主義者認為,連修馬路或其他基礎建設都不是政府課稅的理由,這些投資留給自由市場就好。

自由主義者認為,課稅等於是政府向人民敲詐。但大多數人並不同意這樣的看法。雖然我們付稅會心疼,但如果課稅有適當的法源,稅收用得誠實而有理,我們還是願意承擔繳稅的義務。而自由主義者卻想免除富人所有的社會責任。這支自由主義思想派別主要建立在三個論點之上。首先,就道德層面而言,自由是最崇高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由的權利,不該受到干擾,也應該免於課稅、法規和政府其他要求的侵犯。第二,就政治和實用的層面來說,只有自由市場能保護民主,免於受到政府的獨裁統治。第三是經濟層面:單靠自由市場就足以確保社會繁榮。

自由主義雖然承諾可為世人帶來自由、民主與繁榮,其實只是個偉大的幻影。我們可從歷史經驗和經濟理論得知,光靠自由市場無法確保效率和繁榮。如果沒有政府,我們將沒有高速公路、安全的生活環境、公共衛生和科學發現等賴以發揮生產力的憑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徵稅並不會危害到民主。事實上,賦稅重的北歐國家,政府施政品質和肅貪成效都比美國來得好。我們也可從經驗和道德傳統得知,雖然自由是重要價值,卻不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我們只能從二者擇一:使億萬富翁有免於繳稅的自由,或是以稅金來照顧貧窮、饑餓的兒童(如發放食物券),大多數的人應該會選擇救助快餓死的兒童,認為這件事比億萬富翁免繳稅的自由更重要。

自由主義者為了逞一己之欲,對所謂社會公平的理念嗤之以鼻。這種無所節制的貪婪在美國非常流行,但它無法帶來真正的自由,只會助長企業犯罪和欺騙的行徑。不是通往民主之路,只會形成特殊利益宰制的政治生態。這也無法帶給我們繁榮,而是讓大多數的人薪資停滯,只有極少數的人擁有無法計數的財富。所幸,大多數美國人都不認同極端的自由主義哲學。儘管如此,富有的自由主義者還是可透過遊說、宣傳和資助競選活動在政壇呼風喚雨。

市場與政府的翹翹板

自從亞當‧斯密論述自我組織的市場以來,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適當平衡何在,一直是經濟學家幾個世代以來的辯論主題。這場激烈論戰已經延燒超過兩個世紀,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五個結論。我想,這些結論仍值得我們這個時代參考。

首先,就涵蓋眾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生產部門而言,我們應該依賴市場力量,讓市場競爭大行其道。這是海耶克的主張,而且論點很好。市場也有優良特質,例如分權化、尊重個人意願、不需大費周章地協調一大群人共同合作。市場可迎合個別消費者的喜好。如果食物可以在市場機制下順利從農場送到城市人家的餐桌上,就儘管讓市場自由運作,不需中央計劃機關插手管理農場生產、食物的處理、運輸和分配。為了營利,農場、麵粉廠、運輸業者和超級市場自會供應消費者所需(蘇聯就曾由政府管控食物的生產與分配,結果造成基本糧食經常短缺)。

其次,市場的公平與永續才是政府該負責的,包括社會裡的所得重分配。市場力量造成薪資升降,能有效引導工作者參與需要用人的部門,退出勞力過剩的部門,卻也可能造成所得分配不公。很多人因為產業蕭條或工作技能落伍而陷入窮困,或者我們今天這一代因為消費太多的自然資源,讓未來世代承擔昂貴的代價。因此,政府進行課稅與所得移轉必須審慎規劃,幫助那些真正無能為力的人,以保護未來世代的福祉。

第三,我們應該了解,科學知識與科技是公共財,該由政府和私部門攜手積極倡進。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社會不是單憑市場力量創造出來的。美國非常重視知識累積與傳播,因此挹注大量經費在研究發展、公共教育、電子治理和開放原始碼之上,以補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的市場體制之不足。專利與智慧財產權就像雙面刃,讓知識生產者在獲利的誘因下努力工作,但我們也要了解,它們也會造成一時的壟斷,引發藥價高昂、研究瓶頸(某種知識因專利保護而無法取得)和數位落差等問題。

第四,由於經濟生活變得愈來愈複雜,政府的角色也變得更多元。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各種經濟問題,如何從1789年的憲法去找尋答案?當然,我們的開國元勳具有真知灼見,如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言:「地球屬於現今所有的生存者。」這意謂我們該因時制宜,重新審思我們的生存環境,特別是在這麼一個全球快速變遷、環境威脅不斷、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社會。

第五,我們應該了解市場與政府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國家不同而異。我們不應指望美國、歐洲、中國、印度等國適用同樣的平衡點。像巴西、中國、印度等正在崛起的經濟體,政府應該多致力於彌補科技差距。至於已經領先的國家(如美國)則該多分配一些資源給尖端研究與發展。因此,中國應趕快迎頭趕上,而美國也必須努力不懈,才能保持科學與科技的領先地位。這些都不是光靠自由市場經濟就可達成的。

追求平衡的市場經濟

總而言之,現代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的驚人發展。地球上有數十億人、十億戶以上的人家,在幾百萬家公司工作,各自追求自我利益,利用勞動時間和自然資源生產資本財(如機械和建築)。但是光靠市場本身無法達成社會的三重底線,也就是效率、公平和永續。市場體系必須和政府機構互補,才能完成以下目標:提供公共財(包括基礎建設和科學研究等)、規範市場、確保所得重分配的公平性、使窮人提高長期生產力以擺脫貧窮,以及為了未來的世代保護脆弱的地球資源,促進環境的永續經營。這些任務都不簡單,每個世代的地球人都得發揮巧思和創造力,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

(本文摘自第3章「自由市場的謬誤」,更多精彩內容,請詳閱本書)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2013/9/29 「資金行情「續攤」 新興市場是福是禍?」


資金行情「續攤」 新興市場是福是禍?

QE延退 市場篇》愈晚退場衝擊愈大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3/9/25
今周刊.撰文:黃洪陽

投資機構普遍看好QE延退對新興國家的正面效果,但所謂的效果,不過就是一段「喘息時間」,當這段時間結束,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恐怕還是得再次面對衝擊。除非,他們能夠及時調整經濟結構。

「全球資金行情延燒」、「新興股市醒了」、「新興市場債的資金派對再次亮燈」,這些都是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九月十九日宣布暫不減少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規模之後,見諸國內外各媒體的標題。彷彿柏南克在貨幣政策上的戲劇轉變,是投資市場好不容易掙來的一場重大勝利。

不過,針對同樣的事件,卻有部分華爾街分析師是用「失敗」的角度解讀,他們在談論此事時,所用的說法與媒體標題大異其趣,「QE退場宣告失敗」、「金融市場試圖走回正常化的第一步即面臨挫敗」。

在他們眼中,這不是一場勝利,而是一次挫敗!

「喘息」結束後 依舊面對衝擊

為什麼會這樣解讀呢?綜觀這群「失敗論者」的觀點,普遍認為QE早退早好;愈晚退、愈遲疑,負面衝擊可能愈強大,尤其是對新興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普倫德日前指出,二○○九年以來由美國主導的極度寬鬆貨幣環境,讓許多新興國家有了「唾手可得的外部資金」,這些熱錢足以麻痺新興國家的領導者,讓他們刻意忽略不斷惡化的經常帳赤字問題,也對迫切的結構性改革視而不見,「印度就是典型案例。」此外,印尼、巴西、土耳其等亦屬此類。

難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讓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成為今年五月聯準會宣布QE退場計畫之後外資逃殺最嚴重的國度。毫無疑問,聯準會在九月十九日的聲明,讓這些國家取得了喘息時間,外資逃亡導致匯率急貶的危機應能暫時化解。問題在於,過了這段喘息時間,然後呢?

這些國家自今年五月以來對於「熱錢戒斷症候群」的努力適應,在意外地重新取得「QE嗎啡」之後,會不會又瞬間歸零?

M&G投資公司的債券基金經理人Michael Riddell評論,「新興市場對於柏南克聲明內容的激情反應,好像認定了QE永遠不會退場一樣,但事實上,QE終究會退,而那些存在赤字問題的新興國家,基本面也不容易有所改變。」畢竟,結構性問題的調整絕非短期能夠見效,當「喘息時間」結束,過去幾個月匯率遭到狙擊的國家,恐怕還是得面臨再一次的同樣衝擊。

另一方面,這一回國際資金重返新興市場的規模,恐怕也不會刻意收斂,原因在於柏南克的「狼來了」。今年夏天,全球投資市場幾乎都被柏南克在五、六月間對於「收回QE」的種種言論所主導,美國公債價格大跌、新興國家匯率急貶,如今看來,投資人對於聯準會發言的合理反應,似乎都被耍了。

此外,柏南克令人意外的態度轉變,開始讓市場相信他已認定自己現階段是「看守內閣」,明年一月卸任前不致再有重大的貨幣政策轉變;更甚者,當聯準會下任主席的第一人選從「鷹派」轉為「鴿派」,也會讓市場不再輕信這一段時間任何來自於聯準會官員的鷹派發言。

熱錢不止,這是多數投資機構認定新興市場值得再次擁抱的主因。樂觀者如摩根大通證券,在QE延退後出具報告,表示新興市場至少在今年年底以前都是多頭格局。報告中強調,接下來可望出現的新興市場牛市,是基於原先市場對QE退場預期心理所造成的熊市。

這份報告認為,所有之前淪為外資撤離重災區的經常帳赤字國,都會是QE延退的受惠者,「除了印尼,這個國家的匯率還沒有到超賣水準。」

但就像前面說的,QE延後退場,只不過是為新興市場掙得喘息時間,聯準會終會正式減少購債,在此之前,新興市場漲得愈多,屆時的修正自然也可能會愈形劇烈。

除非,那些經常帳赤字國家能夠善用這段喘息時間,進行迅速改革

全文未完 …..

(資料來源:今周刊875期!)





2013/9/29 「台灣薪資大崩盤」

台灣薪資大崩盤

廉價派遣工十年增加七倍 政府帶頭壓榨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3/9/25
今周刊‧撰文:楊卓翰、林麗娟、楊政諭

不只企業愛用派遣工,連政府也大量進用,10年來台灣薪資倒退近6%!獨家取得勞委會最新草案,揭露政府將取消派遣上限,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三萬六千元,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還比十年前少六%,更讓人擔憂的是,除了「22K」之外,「派遣」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科會調查派遣平均薪資,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是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勞工界的孤兒!五十七萬派遣工 比外勞還弱勢!

法律上,要派公司不用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資遣派遣工時,要派公司連資遣費都不用出。派遣工也沒有任何升遷管道,他們連名片也沒有,因為公司根本不承認有這些員工,像用完的寶特瓶,喝光後就丟回給派遣公司資源回收。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的派遣人力大幅增加。學者及勞委會也統計,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二年的七萬多名,暴增了七倍,到去年的五十七萬名,早就超越外勞的四十萬名,但他們的工作,甚至比外勞更沒保障。

政府是最大派遣戶!愛用廉價高材生 比率最高逾六成!

不只是民間企業愛用派遣,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根據監察院前年調查政府派遣勞工問題時發現,農委會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達2803人、經濟部有2433人、教育部有1174人,高居各部會前三名。整個中央機關,派遣勞工竟超過萬人。

扯!用最低標壓榨 把派遣人力當商品

政府單位的人力需求,大量採用「價格標」,於是派遣公司為了得標,自然就壓低「商品」的價格,派遣工這些「商品」,也就愈來愈不值錢。

政府用低於市價四成的低標大量採購派遣工,在政府單位當過五年派遣工的謝先生感受最深。他在法務部待過五年,換過三家派遣公司,政府一開始從一人月薪三一五○○元開始招標司機,後來降成三萬元。派遣業者的利潤被壓縮,因此向派遣工抽取的「介紹費」也逐年增長,變相壓榨勞工。

「原本一個月派遣公司要抽七千五百元,但每換一家,條件就變差,」派遣公司找到各種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最後連勞保、健保都幾乎可以從我們身上扣回來,一個月活生生抽掉一萬元。」薪水愈做愈少的謝先生,最後因難以忍受而辭去派遣工作。

勞委會新草案擬取消上限!大開門戶 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今周刊》獨家取得九月六日最新修正版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赫見第二十三條分為甲案和乙案,當乙案規定派遣工不得超過企業員額四○%時,甲案卻是「不規範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比例限制」。「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覺得如果訂定上限,反而會『鼓勵企業用盡派遣員額』,增加派遣人數。」林佳和說。但是,這種解釋實在難以說服勞團,孫友聯就大力指責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再加上只針對保全、醫療等少數產業禁止派遣,根本是為了方便政府自己大量使用派遣訂出的法律,等於是大開門戶,「讓企業和政府派遣於法有據,正職工將全面被取代!」他擔憂地說。

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馬英九,日前雖也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感到歉疚」,卻沒有發現當他追求台灣經濟成長時,極速成長的派遣工市場,惡化的勞動條件,已讓多少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面對派遣魔咒,惡化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馬總統不應該只有歉疚,而是正視面對,整個社會更不該再冷眼旁觀。

派遣法規最後定案究竟如何走,又會如何衝擊擁有一千萬勞工的勞動市場?


編按:本文摘自925日出刊之《今周刊》875期封面故事「台灣薪資大崩盤」,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日本派遣氾濫 經濟長期停滯幫凶」、「五大解方 終結人力派遣亂象」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75期《今周刊》。(資料來源:今周刊875期!)